转自:承德发布
“三北”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全省第一——
我市完成营造林856万亩修复退化草原115万亩
权威发布
11月27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承德答卷系列发布会——“三北”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以绿为底绘就发展画卷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全市林草系统紧紧围绕“水源涵养、生态支撑”两个核心任务,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做好扩绿、兴绿、护绿“三绿”文章,拓展“两山”转化路径,率先在全省实现森林城市“全覆盖”,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就。
截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3556万亩,活立木蓄积1.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03%,草地面积67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3.5%,各项指标居华北地区前列,“华北绿肺”的生态地位愈发稳固。
01
全面推进国土绿化
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 全市七县一市三区全部列入国家“三北”工程规划,实现县域全覆盖。先后实施北方防沙带、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三北”工程项目,成功争取并实施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项目,重点在荒滩荒山、道路河渠沿线、村中隙地、景区周边,通过人工造林等方式,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集中力量开展绿化攻坚。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96万亩。
■ 森林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市13家国有林场成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试点数量居全国设区市首位。学习借鉴塞罕坝、木兰林场成功经验模式,以中幼林抚育项目为抓手,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人工促天然更新等措施,优化树种、龄组、径级和密度结构,加快生态系统正向演替,逐步探索建立具有承德特色的可持续森林经营模式。五年来,累计完成营林460万亩,其中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面积21.2万亩。
■ 依托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推进分类分区治理,持续改善草原植被,加快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对轻度退化草原实行围栏封育,对中度退化草原实行松土补播施肥封育综合治理,对重度退化草原采取人工种草加补播的典型区域治理等人工修复措施。五年来,累计完成退化草原修复115万亩。
■ 全市七县一市先后成功建成省级森林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森林城市全覆盖。以建设省级森林乡村为抓手,充分利用村庄土地资源和绿化空间,对环村林带等区域实施绿化美化,见缝插绿,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五年来,建成省级森林乡村82个,建设村庄绿化提升村320个。
■ 不断拓宽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每年折合完成义务植树超过700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以上。建设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10个,居全省第一位。
02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确保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 颁布执行《承德市林长制河湖长制条例》,搭建市、县、乡三级林长平台,将全市林地划分为17744个网格,2.1万名护林员通过手机APP实时巡护,实现“山有人看、责有人担”的闭环管理。2023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 2022 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的通报》,我市荣获“2022 年全国林长制激励市”称号,全国仅4个地级市获此荣誉。
■ 创新“半小时扑救圈”“135火情推动打击”机制,推广“以农水灭林火”“中队长派驻”等典型做法,取得了连续32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特别是2022年以来实现了“零火灾”目标。
■ 针对美国白蛾等病虫害,实施“监测预警+生物防治+物理阻隔”综合防控,多措并举阻断松材线虫病传入,连续5年全市有害生物成灾率始终保持为零。
■ 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河湖长”“林长+海关长”等协作体系,开展临时使用林地和采伐更新专项检查,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等制度,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行为,有效遏制资源非正常流出。
03
着力壮大林草产业
生态利民作用更加凸显
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突破口,由发挥森林的生态效应为主向发挥多重效益为主转变,全力打造“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林业碳汇开发”一体化资源转化新格局,“兴绿”途径不断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步伐坚定有力。
■ 围绕燕山板栗、冀北山杏、坝上沙棘3大产业集群,实施兴隆板栗提质增效、平泉山杏改接、围场宇航人果浆加工等项目,五年来,全市新发展干果经济林9.5万亩、提质增效91.5万亩。
■ 坚持将“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作为产业发展新模式,以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场为重点,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丰宁云慢疏林大草原、茅荆坝森林公园等景区高端民宿、景区改造项目,助推生态与旅游全面融合。
■ 探索建立林下种植、养殖等四个发展模式,突出抓好宽城化皮溜子仿野生中药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同步推进承德县林下中药材、丰宁林下苍术食用菌、围场林下灵芝仙谷等项目。五年来,新发展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4.2万亩,产业总规模达到594.8万亩。
■ 依托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用好国家CCER和省内降碳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与中国船级社、宝武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签订《低碳领域合作协议》,启动御道口林场CCER造林碳汇和滦平林场总场CCER营林碳汇试点项目开发,全力争列CCER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
■ 在全省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降碳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出台森林、草原、湿地、碳普惠等一大批方法学,累计实现省内交易117万吨、6543万元,居全省首位。
承德日报社记者/马思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