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勇的中篇小说《曾记铁匠铺》,以糖坝老街上的老铁匠李少文交班为主线,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境遇,并在铁与火的淬炼中,闪烁着人性温暖的光芒。作品在叙事艺术中实现了对工匠精神的开掘和对人性温度的呈现,二者相互交融,构成一部既有文化厚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小说以交班仪式作为集中展示工匠精湛技艺的舞台或窗口。李少文作为曾记铁匠铺的第七代传人,为了将铁匠技艺传承下去,决定通过打马掌、打菜刀和打头盔3项考验选择继承人。这一设定富有深意:马掌代表着铁匠铺的历史根基(铁匠铺靠此起家),菜刀象征着日常生活的维系,头盔则寓意着技艺的巅峰。这三重考验既是对打铁技艺的检验,更是对传承者综合素质的考量。
在比赛中,曾旺火因多年未打铁而手艺生疏,曾加盐注重造型却淬火不足,曾加仁技艺精湛却不善言辞,这些差异揭示了工匠精神的不同维度:它不仅需要技艺的纯熟,更需要用心的投入和责任的担当。3人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优势相加或合并则相得益彰。
小说通过反衬手法强化保护传统工艺的紧迫性。曾家坎苞谷烧老酒没落的这一细节,与铁匠铺的坚守形成鲜明对比。老曾关闭酒坊时的无奈感叹“祖传手艺,原本传内不传外。如今我敞开门招徒弟,也没人愿意跟我学”,道出传统工艺面临的普遍困境。这种反衬不仅凸显了铁匠铺传承的特殊价值,更引发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时代课题的思考。
在人物塑造上,小说展现出了刻画功力。作者笔下的人物,有些仅寥寥数笔,却各有其性情、气质,无一雷同。他们共同构成一幅社会众生相,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其本身的存在状态就是传统技艺在当代命运中的写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何北方这个人物。作为桥梁专业的大学生,他既是传统的连接者,又是现代的代言人。他既能用现代知识解说传统工艺,又能用创新思维拓展铁匠铺的发展空间。他设计的瑞龙拔剑,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注入了现代科技和审美元素;他在交班仪式上的专业解说,既传播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拉近了传统工艺与当代观众的距离。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走向未来的可能路径: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创新中传承,在开放中发展。
作品的语言幽默风趣而富有感染力,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从老道士的出现引发交班念头,到准备过程的细致铺陈,再到仪式现场的呈现,最后以开放式结尾收束全文,整个叙事既保留了传统小说的故事性,又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心理深度。特别是头盔飞出的意外场景和李少文挺身而出的英勇举动,将情节推向高潮,也让传承不仅是技艺,更是责任和担当的主题,得到了彰显。
《曾记铁匠铺》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关于手艺传承的故事,更是对生命价值和文化根脉的思考。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工艺何去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守正创新?个人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安身立命?这些问题都在小说中得到了艺术的呈现和思考。
作者给出的答案也是有启示性的,无论是李少文最终决定继续带着3个年轻人一起打铁的开放式选择,还是何北方代表的创新路径,都指向包容、多元、充满人性温度的传承之道,这正是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搭建的生存桥梁。
在这个崇尚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曾记铁匠铺》让我们停下脚步,重新审视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的价值。当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糖坝老街的那个铁匠铺,聆听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感受铁与火碰撞的温度,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技术追求,而是浸透着人性温暖的生命态度;文化的传承,也从来不单单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代代人之间情感与责任的传递。这正是这部作品打动人心的地方。
(《曾记铁匠铺》,李新勇著,《人民文学》202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