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秀区中山街道“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中,志愿者引导社区居民体验轮椅投篮。
良庆区玉洞街道金海社区瑞璟残疾人之家书法老师指导残疾人使用毛笔。
在横州市校椅镇石井村“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中,志愿者和残疾人朋友一起制作茉莉花香囊。
在青秀区中山街道,残健共同绘画,增进彼此理解。
在青秀区新竹社区的“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中,志愿服务温暖人心。
宾阳县思远社区壮锦非遗手工文创培训现场。
2025年南宁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爱星·星青年艺术团”的孤独症青年和家属表演节目。
“能跟着老师学非遗、搞创作,日子过得充实又有滋味,真心盼着早点再相聚。”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南宁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中,残疾人朋友们握着志愿者的手,眼里满是不舍与期待。
今年以来,南宁市残联立足民生需求、守正创新,以“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为重要抓手,累计在22个社区(村委)开展主题活动,将文化的甘露精准滴灌到基层土壤,让数千名残疾人从家庭的“小圈子”走进社区的“大家庭”。
南宁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通过理念、机制、方法、载体的全方位创新,构建起残健共融的文化新生态。同时,以文化为桥、以温情为脉,为提升城市文明温度、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贡献“南宁方案”。
理念破冰——从“受助者”到“创造者”的价值重塑
“平等、参与、共享”不仅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南宁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的价值底色。
在青秀区南湖社区举行的南宁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以“飞机载梦,彩蝶破茧”为主题,残疾人与志愿者、社区居民一同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碰撞,传递梦想与希望,打破无形隔阂,增进彼此理解。“以前我连喝水都要麻烦家人,从没想过自己还能画画。是这个活动让我知道,即便身体有缺憾,也能创造美。”残疾人陈阿姨眼眶泛红地说。在她面前的画布上,色彩格外鲜艳。
“星月同辉 融爱同行”“文化润心 技能筑梦”等主题活动,更是从名称到内容都体现着对残疾人的尊重与认可。在这些活动中,健全人不再是“施予者”,残疾人也不是“受助者”,大家并肩创作、同台展示,彼此交流创作的技艺与感悟,传递的是理解与温情。这些活动,不仅让残疾人在文化参与中收获了自信与尊严,还推动全社会形成“残健无别、同心筑梦”的共识,为残健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活动蕴含着对残疾人内在潜能与艺术创造力的充分肯定,促进了从‘怜悯’到‘共情’、从‘施予’到‘共享’的观念转变。”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将残疾人定位为文化的“创造者”与“共享者”,所有活动设计均以激发残疾人内在潜能为核心,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机制创新——“一体两翼三联动”激活协同合力
“从前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现在靠着学到的手艺挣钱,心里特别踏实,也找回了生活的底气。”在宾阳县思远社区举办的“文化润心 技能筑梦”培训活动中,一名残疾人感慨道。
这份民生温度的长效延续,离不开科学机制的硬核支撑——市残联创新构建“一体两翼三联动”工作格局,深度融合政府主导的统筹力、社区落地的执行力、社会参与的凝聚力,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服务闭环,让每一份关爱都精准落地、每一个梦想都有处安放。
“一体”掌舵,锚定前行方向。市残联扛起主导重任,以“赋能残健、滋养文明”为核心,统筹顶层设计、标准制定与资源调配,从项目规划到跨部门协同,层层压实责任。
“两翼”固本,夯实服务末梢。社区基层组织作为“第一翼”,精准摸排残疾人需求,盘活闲置场地资源,优化活动布局。专业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团队作为“第二翼”,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在“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启动仪式上,“志愿服务助残行动”仅半天就吸引了百余名志愿者报名,他们用耐心与爱心陪伴残疾人参与活动,成为温暖的同行者。
“三联动”聚力,实现效能倍增。市残联主动牵线搭桥,推动残联、社区、社会资源深度联动,引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家,以及图书馆、文化馆、爱心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多元力量同心共济,科学机制保驾护航,让助残服务不再是零散的帮扶,而成为常态化、全方位的赋能。当竹编技艺成就人生精彩,当无障碍设施畅通生活之路,当非遗滋养精神世界,南宁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通过点滴温暖,绘就出残健共融的幸福图景。
方法精准——“文化+”套餐满足多元需求
不同社区文化特色各异,残疾人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市残联抛弃“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深耕“精准滴灌”的精细化服务,创新推出“文化+”特色套餐,实现“一社区一品牌,一活动一特色”,让文化服务精准对接残疾人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按需供给、对症施策”。
“文化+非遗”,让传统文脉滋养心灵。武鸣区双桥社区将非遗融入助残服务;马山县西华社区组织残疾人走进马山会鼓非遗文化园,在震撼的鼓声中感受力量与共鸣。“虽然看不见,但鼓声和身边人的气息,让我觉得特别有力量。”失明的韦大叔循着鼓声律动,嘴角漾着笑意。
“文化+阅读”,让书香点亮精神世界。青秀区新竹社区、金海社区打造“书香助残”品牌,通过读书分享、阅读辅导等形式,让书籍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兴宁区澳华社区推出“书香药香暖人心”活动,将健康知识讲座、中药材辨识与读书分享相结合,体现了文化服务与民生关爱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活动既有文化味,又接地气,我们都喜欢。”肢体残疾的张先生如是说。
“文化+艺术”,让创作绽放生命光彩。在宾阳县思远社区举行的“文化润心 技能筑梦”活动中,残疾人朋友们学会了手工制作、书法创作等技能,他们的作品挂满社区展厅,不少作品还通过公益市集走向市场,得到更多认可。
“文化+德育”“文化+节庆”则让文化服务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江南区南建社区组织残疾人走进茶廉文化教育基地,在品茶悟廉、抄录茶经的过程中接受廉洁文化熏陶;中秋节、国庆节期间,隆安县城厢镇民盛社区、西乡塘区北湖村委组织残健居民共赏明月,营造“家”的温暖氛围,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
成效彰显——文化赋能绘就共融文明图景
“以前总躲在家里不愿见人,是吉他让我走出了房门,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弹唱,感觉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在南宁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的一场活动中,盲人吉他手小李一边拨动琴弦一边轻声吟唱,台下的掌声与合唱声给予他莫大的鼓励。
2025年南宁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已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22个社区(村委),惠及数千名残疾人及其家庭。这场以文化为核心的民生实践,以细微的服务,推动残健共融、社区和谐。
文化如春雨,滋润着残疾人的心灵,让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活动为残疾人打开了通往社会的大门,让他们在手工制作中习得技能,在文艺展演中展现自我,在邻里互动中收获友谊。
文化是黏合剂,让残健融合的种子在社区扎根生长。铿锵的马山大鼓声中,残疾人与社区群众同台演绎;百米长卷之上,大家携手勾勒邕江美景;抄茶经、做游戏,一次次并肩协作消融了隔阂与偏见。通过文化活动,曾经的陌生与疏离化作理解与尊重,社区凝聚力在欢声笑语中不断增强,“残健融合”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图景。
文化赋新能,让城市文明更具温度与厚度。“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将残疾人文化权益保障作为文明城市的“试金石”,其中,“红色中山”活动让助残精神与革命情怀相融;民族特色活动彰显人文底蕴,平等、包容、互助、友爱的价值观,随文化之力浸润人心,为城市文明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
“‘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是一次以文化赋能推动残健共融、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成功探索。”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活动内涵与外延:坚持正确导向,强化价值引领;推动常态长效,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创新融合,打造特色品牌;促进社会参与,凝聚各方合力;聚焦权益保障,赋能融合发展,让文化的阳光照亮每一名残疾人的心灵,让残健融合、互助友爱的和煦春风吹遍邕城每一个角落。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冯梓剑 通讯员韦翩
本版图片:由市残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