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李波
秋收过后,在铁岭市的乡村,经常能看到打成包的秸秆或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农田里,或在地头堆成小山,随时准备运走。
从“一烧了之”到“打包离田”,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秸秆包运去哪里了?有什么用途?
近日,围绕“秸秆去哪了”,记者进行了一次跟踪采访,在秸秆装车现场问去处,跟着运输车辆看用途,梳理出一条秸秆变废为宝的综合利用之路。
近日,在铁岭县新台子镇诸民屯的一片农田里,秸秆经纪人李刚正在指挥装车。一台旋转抓机灵活地将秸秆包抓起,机械臂扭转180度后,将秸秆放在平板车上。李刚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就是从农民手中收购没离田的秸秆,打包后供给不同需求的客户。“现在装车的这批稻草是半喂入收割机作业的,茎秆整齐还没有土,我是花高价收的,直接给饲料企业送去。”李刚说,“现在,秸秆打包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不仅要给出合理的价格,还得把地收拾干净了,要不第二年人家就不卖给你了。”
以往,有农民担心打包机进田碾压造成土壤板结。随着打包机、捡包机不断迭代更新,变得越来越轻便,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如今,秸秆打包离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李刚说:“现在,十多亩地的秸秆能卖两三百元,农民都接受了打包这个事儿,基本上不焚烧了。”
从“禁烧令”下的屡禁不止,到秸秆经纪人价高者得,变化的背后是秸秆有了更好的去处。
跟着秸秆运输车一路前行,仅在铁岭县,记者就看到3个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场景。在腰堡镇的铁岭顺鑫热力有限公司,玉米秸秆是供热锅炉的主要燃料,取代散煤,为全镇提供集中供热服务。在铁岭信义食品有限公司的锅炉房,司炉工正开着叉车将草包送进料仓,秸秆燃烧产生的热量转化为蒸汽后,通过空中管道进入车间,为生产香肠等食品提供稳定的蒸汽供应。在辽宁三和管桩有限公司,经过混凝土蒸养蒸压釜的热量转换,玉米秸秆成为生产水泥管桩的热源。
在秸秆资源丰富的铁岭,燃料化利用只是其中的一个用途。
据铁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铁岭市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处于“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三化并进的态势。全年计划秸秆燃料化利用119.7万吨,通过保护性耕作和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对秸秆进行肥料化利用69万吨,分别占秸秆可收集量的29.7%和17%。铁岭饲养了超过150万头牛羊等草食动物,一年四季都以秸秆为主要食物,每年预计饲料化消耗秸秆182万吨,占可收集量的45.2%。近几年,随着青黄贮、膨化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秸秆饲料在适口化、耐储存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在助推当地秸秆饲料化企业加速成长的同时,带动了秸秆饲料实现外销。
从屡禁不止到资源化利用,如今在铁岭,就地消化的秸秆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得实惠、农机手有活干、企业降生产成本的优质生产资料。
上一篇:安全进校园
下一篇:3家医院互联网门诊服务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