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从“来回跑”到“一键通”
——新区以智慧医疗重塑全民健康新生态
兰州新区报记者 姜波
从清晨排队挂号的人潮,到奔波于各级医院之间的疲惫身影;从一沓沓难以互认的检查报告,到反复陈述病情的无奈叹息——这些曾经构成基层医疗典型图景的场景,在兰州新区已成为历史。
近日,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玉门市召开,兰州新区分享的“健康智慧网”经验,引发广泛关注。老百姓看病正从“来回跑”变为“一键通”,这背后究竟有哪些改变?
打破壁垒
构建医疗“新基建”
“以前做个CT,得跑去市里大医院,来回一天就没了。”小横路居民石铭秀的感受最直接,她感慨,“现在在镇卫生院拍片,几分钟后新区的专家就给看结果,太方便了!”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兰州新区精心编织的“健康智慧网”——一个打破医疗信息孤岛的新型基础设施。它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系统对接,而是从根本上重构了区域医疗资源的配置方式。
平台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四个统一”,在人员、术语、患者标识上的标准化,让数据真正流动起来;中心集约化运营则通过影像、心电、检验、病理、消毒供应“五大中心”,重塑了专业医疗服务的供给模式。特别是心电中心构建的县乡村三级“心电一张网”,使基层患者能即时获得专家级诊断,大大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诊疗风险。
流程再造
重塑医患互动模式
“太省事了!”刚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看完病的张女士展示着手机上的就医记录。挂号、缴费、查报告全流程线上完成,这只是表象,其背后是医疗服务的深度赋能。
兰州新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应用,而是通过机制创新与流程再造,将数字动能渗透至医共体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医防融合的突破尤为值得关注。通过打通医共体HIS系统与智慧公卫平台的数据壁垒,系统自动构建实时更新、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一人一档”健康档案。这意味着医疗服务从“病发后治疗”转向“病发前干预”,实现了健康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
药品追溯系统的建立则解决了基层医药保障的老大难问题。信息化中心药房实现对1121种药品的全流程追溯与监控,基层常用药短缺次数从月均3次降至0.11次,不仅保障了用药安全,更节约采购成本超2000万元。
价值重构
实现三方共赢新生态
智慧医疗的最终目标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价值的重构。兰州新区的实践表明,当管理、医疗、群众三方形成良性互动,医疗改革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管理层面,“数据驾驶舱”实现了对医共体全要素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使决策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医疗层面,远程诊断累计完成1.3万例,为患者节省费用近30万元,同时通过DRG支付改革,2024年新区参保居民住院次均费用下降17.53%,次均自付费用下降26.44%;群众层面,平均候诊时间缩短40%,家庭医生签约率高达99.7%,结合“健康积分”制度,居民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3年的26%提升至2025年的36%,这一数据或许比任何效率提升都更具深远意义——它标志着居民健康主体意识的觉醒,而这正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最生动的体现。
记者手记
从奔波劳碌到指尖轻点,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小病不出乡、大病少花钱”,兰州新区用一张“智慧网”,织就了百姓的健康幸福梦。这张网,连着数据,更连着民心;提升效率,更提升千家万户的健康获得感。这不仅是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一次深刻革命,更是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数字浪潮的推动下,兰州新区将继续深化探索,为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贡献更多“新区智慧”与“新区方案”。
责任编辑: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