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成长春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创造性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体系进入协同推进的新阶段。这四大战略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形成了“宏观布局—中观落实—微观承载”的完整逻辑链。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平衡与协同”,核心是解决东中西部、南北方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议》明确要求“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促进东中西、南北方协调发展”,通过差异化政策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
区域重大战略着力“引领与突破”,旨在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建议》强调,要“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实践中应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流域战略,形成“点—线—面”的带动格局。
主体功能区战略注重“定位与约束”,即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分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建议》规划的“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保持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格局总体稳定,细化明确特殊功能区,完善支持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等实施路径,将为生态脆弱区、资源富集区等特殊区域提供更为精准的政策支持。
新型城镇化战略突出“提质与融合”,强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城镇人口94350万人,城镇化率为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建议》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将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区域协调注入新动能。
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体现在政策协同、空间融合和功能互补上。区域重大战略是引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目标,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规则底线,新型城镇化战略是空间载体,四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区域发展的系统架构(理论的最新成果)。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一个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将加速形成,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