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的落叶都去哪儿了
青岛建成34个“无废公园”、13个园林废弃物处置试点,将园林绿化垃圾“变废为宝”
眼下,正值树木秋冬养护关键期。而公园里的落叶和修剪产生的枯枝,最终去向何方?
以往,焚烧、填埋是园林绿化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式,不仅资源化利用率低,还易造成二次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构建园林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成为推动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明确,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利用。立足新发展阶段,青岛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完善高效的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置利用体系,持续推动全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无废公园”数量已达34个,建成园林废弃物处置试点13个。
闭环管理,让绿化垃圾“不出公园”
无废公园并不是不产生垃圾的公园,而是通过系统性管理实现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用节能技术促进公园生态循环发展的新型公园模式。
在青岛太平山中央公园,一套高效运转的“收集—转运—处置—利用”全链条循环体系,正将园林绿化垃圾“变废为宝”。公园总占地面积212万平方米,每年产生约1000吨枯枝落叶。如今,公园从精细化的网格管理入手,开启了“无废”实践之路。
“我们将全园划分为17个网格,结合植被分布与养护频次,设置了4个固定收集点和15个流动收集点,实现全园覆盖。”公园管理方介绍,园区配备3辆大型转运车和8辆小型转运车,每日负责绿化废弃物的密闭运输,确保整个过程“零积压、零散落”。
记者看到,园区的处置车间是由一处废弃养护站改造而成的。在这里,树枝、树干被粉碎成适宜颗粒。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温控灭菌,堆体将持续发酵数日,其间会定期进行翻抛保氧,实现无异味处理。最终,这些曾经的“负担”将转化为有机基质和木质覆盖物,回归园区,滋养生态。
由于绿化垃圾密度小、体积大,长距离运输成本高,让绿化废弃物“不出公园、无废利用”正成为青岛诸多公园积极探索的方向。作为城阳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奥林匹克雕塑文化园里设置各类堆肥筐20余个,充分利用园林养护修剪产生的废枝、树皮、落叶等,采用现代化堆肥技术,进行集中堆肥处理,每年收纳处置园林垃圾200余吨。
奥林匹克雕塑文化园将废弃物处理区域设立为“宣教基地”,向学生展示“落叶如何变沃土”。刘栋 摄除堆肥转化外,不少公园还将枯枝落叶直接加以利用,变废为景,用于园路覆盖、花坛美化,甚至与园内景观融为一体。去年,青岛还举办了首届地景艺术季活动,作品以“生态环保”“循环利用”为理念,利用落叶、枯枝、建筑废料等进行创作,呈现出独特的匠心之美。
模式优化,探索拓展多元价值
数据显示,太平山中央公园处置试点自启用以来,累计处置园林废弃物100余吨,预计年处理量将达900吨,实现“不出公园、无废利用”目标,同时年产有机基质600吨,实现碳减排1200吨。“这不仅从根源上杜绝了焚烧污染和病虫害传播风险,还为公园绿化养护提供了稳定‘口粮’。”管理方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产出的有机基质优先用于公园日常养护,减轻了外购压力,实现“自产自用”;同时,通过复用现有车辆、改造旧厂房、采用模块化设备等初期“小投资”举措,为园区长期可持续运行奠定了降本增效的坚实基础。
除经济效益外,“无废公园”还释放出更多的价值空间。奥林匹克雕塑文化园将废弃物处理设施提升为面向公众的“宣教基地”,通过可视化、可感知的方式,向市民游客生动展示“落叶如何变沃土”,将专业的处理过程转化为普惠的环保课堂,实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叠加效应。
到2025年年底,青岛各区市将初步建立园林绿化废弃物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利用的循环体系,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置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到2026年年底,园林绿化废弃物将全面停止进入全市垃圾分类和处置系统,为“无废城市”建设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科研力量也在持续注入。将木质纤维素转化为生物油、生物炭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正不断拓展园林绿化废弃物的材料化利用前景,为资源化进程开辟出更广阔的道路。
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园林废弃物的绿色循环,正成为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栋)
青岛日报2025年11月28日5版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