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陈文静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对凝聚新时代团结奋进力量,升华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精神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由静态转向活态传承,同时能够充分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增长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协同推进,旨在以保护为前提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多重功能与优势作用,从而达到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的有机统一。
良好文化制度环境的支撑
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与建设,助力红色文化资源形成明显的集聚优势和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旅融合协同的关键在于让红色文化资源形成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而要落实这一点,前瞻性、系统性的组织规划和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为发展全域旅游,构建系统性保护机制。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赖于系统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其一,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协同推进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制定详细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旅游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以进一步明确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红色文化旅游相关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重心、工作目标、行动规范,同时为文物保护、资源开发、文化服务、多业协同等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聚焦品牌塑造、主体培育、产品供给、场景应用、项目建设、活动策划、市场推广等具体行动强化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着力完善融合发展机制和文旅产业体系。例如,设立红色文旅发展专项基金、给予税收减免、开辟绿色金融通道等。其二,为充分激发各主体的行动自觉,强化争先促先意识,选树先进典型,将各地区、各层级的精品示范项目、文旅发展标杆进行重点推介和范式推广,在充分发挥其领跑作用的同时,有效带动其他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行动,从而在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牵引下形成“串珠成链”的集聚优势和品牌效应,为“共下一盘棋”凝聚新动能。同时,积极鼓励各地区在总的指导方案和行动计划的指引下,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探索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路径。
优质红色文旅产品的供给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协同推进,需要从产品供给和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需要通过内涵凝练、作品产出等举措,谋求二者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融合协同。
重研究强根基,重原创产出,追求发展增效提质。一方面,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统筹区域智库研究力量,档案馆、党史研究室、红色文化场馆、红色文化研究会、高校等协同联动,共同组建红色文化研究团队,系统开展应用性、系统性、整理性、专题性研究,加强对革命史料、历史文物的调查征集和整理研究,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历史、还原真相;系统开展对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厚重底蕴、深刻内涵、时代价值、发展脉络的深入研究,出版一批高质量理论研究专著,为后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提供充足的学理支撑;系统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性研究,坚持将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文旅融合、文化名城创建等同规划、同推进,围绕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场景开发、运营维护、融合模式、教育传承等进行深入研究,助推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成果得以转化、应用、落地,为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提升作品原创力,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精品力作的创作与产出。文化领域的各类创作主体应坚守创作主体地位,坚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优质的文艺作品,用高质量文化产品凝聚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力量。例如,鼓励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影视作品、红色美术作品、红色音乐作品、红色文学作品、红色主题活动、红色戏剧作品等的产出,打造红色精品矩阵,充分彰显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传承氛围。
创意文旅融合产业的孵化
要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目标,须找准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最大公约数”,通过产业融合、业态融合、资源融汇,谋求二者的深度协作和共融共促。因此,着眼于催生和孵化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是关键所在。
立足主体需要,增强创意产业供给。其一,资源导向转向消费导向。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旅的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红色文旅产业相关的住宿、交通、通讯、餐饮等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对革命老区、偏远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们的基本旅游需要和旅游体验,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奠定基础。其二,拓宽思路,大胆创新。一是立足地域特色,构建与之相适配的文化产业。例如,山东临沂以沂蒙精神为内核,依托蒙山、沂水等地理优势,巧妙融入孝悌、书圣等传统文化,塑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旅品牌。二是立足消费群体的多元消费需要,打造渗透性、综合性文旅产业。构建休闲康养、生态旅游、文化研学、娱乐购物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文旅产业基地和旅游园区,以一站式、全链条的文旅服务满足受众的各类消费需要。这一过程多依靠文旅产业基地的经济功能来带动旅游、刺激消费,因而可将红色文化符号、文化元素等渗透其中,借助红色题材的情景剧、剧本杀、密室逃脱、知识问答等达到传播和推广红色文化的目的。三是立足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打造延伸型、重组型文旅产业。红色文旅产业应与工、农、商、体、信息科技等产业联动发展,积极打造融合新业态。例如,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资源+非遗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研学”“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治理”“红色文化+科技创新”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助力红色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立足跨界融合,打造创新发展模式。将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旅相关元素、符号融入服装、家居、建筑、文具等设计中,助力红色文化、红色旅游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的同时,实现价值创收作用。
全覆盖立体传播网络的助推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旅产业的协同中,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传播力具有重要助推作用。因此,应深度应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元传播机制和营销机制,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市场号召力。
做好运营推广。“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过去,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打好立体化传播推广“组合拳”,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一,把握节点契机,各类红色纪念场馆、景区景点等应组织开展游红色景点、诵红色经典、赏红色影视作品、观红色革命旧址、唱红色歌曲等系列文化活动,引导游客重温红色经典、强化政治认同。其二,尝试融媒体“玩法”。充分借助融媒体平台,展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红色旅游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的立体化推广与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红色文化资源及红色文旅产业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同时,创新传播手段,在传统文字报道、新闻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化叙事手段进行动态推介。例如,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微博平台等的分众化、立体化传播优势,为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的场景化、动态化、实时化传播提供平台支持;凭借在线教育平台、读书软件、移动终端等的在线阅读、在线学习、在线互动功能,为社会公众随时随地学习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旅游信息提供便利。其三,借助新兴科技赋能。红色文化场馆、红色旅游景点可利用虚拟现实、现实增强技术等打造“云端展厅”,将受众瞬间拉回历史情境,让受众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沉浸式体验,提高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的美誉度;红色文化场馆可利用数字扫描、3D打印等技术将沉寂于展厅的红色文物、历史典籍“活化”,同时打造系列衍生品,包括数字藏品、数字文创等,助力红色文化、红色文旅产业的数字推广。
(作者单位:合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创新保全措施满足双重诉求
下一篇:“适配升级”让供需“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