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走吧,上非遗奶茶课去!”冬日的午间,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新一代产业园,在一家制造企业担任会计的郑冬冬将洗净的饭盒,往旁边一放,转身就招呼起她的“上课搭子”,一起去体验中式生活美学。
从产业园三栋步行两三分钟到五栋,便是“福工学堂”。对郑冬冬而言,这短短的几百米,也是从账目转向课堂的“切换键”。
在深圳福田,越来越多的职工像郑冬冬一样,下班后踩着点去“追课”,用学习滋养自己。而在他们身后,工会“娘家人”紧跟职工需求,努力把每一堂课办得更实用。
“福工学堂”在线下布局了13个学堂,分成6大类课程,涵盖职业技能及综合素养提升,聚焦新兴产业与传统技能。这些学堂分布在产业园区、街道、图书馆等地,既有长期班,也有短期班,支持职工在工作日、夜间和周末灵活学习。
非遗奶茶课开始前,郑冬冬在学堂第一排找了个位子。紧接着,园区工会工作组长沙莉也在她旁边落座,打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一边统计出勤率,一边轻声与身旁的职工交谈。
“跟着职工一起上课,就是想看看课程内容是不是他们真正喜欢、愿意坚持的,也想听听大家心中学堂的‘需求缺口’在哪里。”沙莉将这一趟“追课”称为“把脉”和“听诊”。在她看来,只有经常倾听职工的声音,工会的服务才能更精准。
新一代产业园工联会不定期开展“小微促调研”,今年已累计收集5100份问卷,覆盖园区29%的职工。下午两点多,在课程结束后,沙莉向同来“追课”的《工人日报》记者介绍:“根据问卷,我们会分析职工对课程的时间、类型、偏好等,再进行筛选和优化。”目前,该园区学堂课程包含职业技能、文化艺术、生活美学和健康运动等方面,基本覆盖了职工在减压、提升方面的主要需求。
为了让课程更贴合职工所需,福田区总工会搭建了系统的管理机制,依托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工会三级联动形成分工协作的管理链条,由工作人员建立课程申报、课后总结等台账,分类管理、动态跟进。项目坚持“一点一课一台账”,确保及时发现并推动解决“福工学堂”运行中的难点堵点。
晚上7点,在福保街道福保社区的“福工学堂”,忠实学员郑丹阳从公司打车10多分钟赶来上非遗流沙画课,她几乎“哪个学堂有课就去哪上”。比郑丹阳早到教室的,是福田区总工会干部黄彦莹,她刚从产业园下课赶过来。黄彦莹和“福工学堂”团队的小伙伴们不定期在各教学点之间巡课。
“像流沙画这类动手环节多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不仅留意学员的操作节奏,还依据学员的实际接受能力,灵活调整授课进度,以确保教学效果。”黄彦莹轻声告诉记者。
下课后,福田区总工会组织建设与宣传教育部部长朱畅向记者介绍了一门“爆课”——“无人机低空起降站操作与维护技术”。这门课程历时8天、约68个学时,内容覆盖低空经济政策、空域管理、航线规划、飞行安全、配送巡检等多个应用场景。目前已有39名学员顺利通过结业考核,取得《深圳市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合格证书》。
“福工学堂”启动一年多来,福田区总工会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近300场,覆盖职工20万人次。“与传统‘夜校’不同,它是为职工量身打造的长期学习平台。从AI智能应用、低空经济无人机技术,到全媒体运营、心理疏导、劳动争议前端化解等课程,职工‘知识赋能—素养提升—技能升级’的成长路径逐渐清晰。”朱畅说,这些课程的意义,不只是提升技能和素养,更让普通职工也能接触未来产业、具备转型能力。
“福工学堂”是深圳职工素质提升的先行探索。今年,在深圳市总工会“深工学堂”市级平台的带动下,深圳各区围绕本地产业结构和职工需求,纷纷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职工学习品牌,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在园区里就能获得精准、贴近的学习内容。职工通过“深i工”平台,即可享受课程一站式服务,涵盖文化、艺术、科技等多类课程体系。目前,“深工学堂”已筹备259个课项,报名参与职工人数近3万人。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深工学堂’品牌。”深圳市总工会宣传教育和网络工作部部长林秋瑜说,聚焦新兴产业,联合开发更多技能认证类课程,推动职工技能提升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扩大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服务覆盖面,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打造开放共享的终身学习生态,让更多劳动者在深圳获得成长的机会、发展的空间和绽放的舞台。
夜幕低垂,福保社区“福工学堂”的灯光愈发明亮。从一杯非遗奶茶到一项无人机技术,从传统文化到新兴产业,从线下到线上,作为职工连接兴趣、技能与生活的桥梁,工会打造的新学堂、新“潮”课背后,是新一代职工向往技能提升、品质生活的态度,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记者手记
“潮”课堂里的双向奔赴
刘友婷
下午2点15分,深圳新一代产业园午休的喧闹渐渐散去,沙莉把“非遗奶茶课”的物料收拾好,才回到办公室坐下,打开迟到的午餐。
工会“娘家人”的温暖,就藏在工会工作者的“时差”里——为了方便职工上课,课程精准安排在午间12点30分到下午2点,或是晚间7点到9点,当职工下班休息时,工会工作者却开启上班模式。
他们不满足于“办成”活动,更执着于“办好”细节,开展“小微促调研”、陪职工一起追课,这种愿意花“笨功夫”的用心,让快节奏运转的城市多了份慢下来的温度。
职工“追课”,追的是技能提升和生活的亮光;工会工作者“守课”,守的是劳动者被看见的需求。双向奔赴的课堂里不仅有知识的香气,更有“被在意”的踏实感,这也是工会“娘家人”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