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 大有作为
记者 陈海 殷旭
一个个“田间实验室”透射科技光芒,一批批教授学生用心研究培育,一项项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在广袤的沃野上,我市以特色产业为支点,建起一座座科技小院,扎根田间开展科研创新、技术推广、人才培育,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走进农田大棚,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助推制种玉米、有机果蔬、辣椒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玉米科技小院:田间实验室创“芯片”新种
初冬的张掖大地,虽然田野间的丰收盛景悄然落幕,但在张掖玉米科技小院,另一场关乎未来的“实验田”才刚刚开始,来自甘肃农业大学和河西学院的学生们正专注开展考种工作,脱粒、称重、测量、记录、分析每一个关乎品种改良方向的数据。他们身后,层层支架上悬挂的一袋袋玉米种子承载着育种研究创新的希望。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没有优质种质资源,就没有突破性新品种。”张掖玉米科技小院负责人石建国表示,玉米种质资源的创制、收集、精准鉴定与发掘利用,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直接决定玉米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破解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小院科研团队赴国内外产区广泛搜集优异种质,结合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针对性创制适应河西走廊气候特点的新种质。“同时,我们突破科研资源与地域限制,联合多家顶尖院所,构建起跨区域协同创新联盟,实践高效育种模式,将育种周期大幅缩短。目前,从这里走出的30多个审定新品种,在超过120万亩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石建国介绍,截至目前,小院累计创制、创新并鉴定入库种质资源6800多份,极大丰富了玉米育种基因库,为持续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近3年来,河农1号、河农2号、兰玉1号、国美808、国美606等多个玉米新品种相继诞生。这些新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适配张掖当地种植条件,推广后广受农户青睐。
“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我们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既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又能将最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广大农户和种植养殖企业。”长期驻守小院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石菁坦言,小院还是“青春课堂”,每年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高校的30多名学子扎根小院进行技术实操、学术研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春天播种、夏季田间管理、杂交授粉育种,到秋天收获、考种统计分析,我们全程参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这里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更让我们懂得农业科研的价值所在。”河西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冯丹丹表示,科技小院为他们搭建起三位一体的成长阶梯,让知识在泥土的芬芳中淬炼出实践真知。
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要回归土地、惠及农民。玉米科技小院与本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紧密携手,不仅推广良种,还探索出“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产业融合新模式,每年稳定产出8.5万吨优质青贮饲料,让循环农业的梦想照进现实。
果蔬科技小院:专家田间支招“金果”秘诀
“有机蔬菜不能打化学农药,第一茬要施用腐熟有机肥;这个大棚虫子多,关键是没挂黄板,赶紧补上就能有效防虫……”日前,在张掖有机果蔬科技小院的试验大棚里,河西学院首席专家王勤礼详细给农户讲解,生动直观的田间教学让农户们受益匪浅。
这样的“现场教学”,果蔬科技小院负责人闵兴祥经常组织。在甘州区长安镇,种植户一碰到种植难题,第一反应就是向果蔬科技小院师生求助。“小院中经常有农业专家‘驻守’,农闲之余到小院里转一转或到试验棚里学一学,总会有收获。”长安镇上四闸村村民曹金莲对比过去,这么多年一直凭老经验种菜,哪知道什么新技术能提升西红柿的口感、色泽,现在专家送到家门口的技术和政策,让农户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很多实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
小院以“科技赋能、规范运营、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为宗旨,常驻农业专家教授和学生开展项目试验、春耕备耕、拱棚搭建、果苗移栽等实用技术研究创新,破解有机果蔬产业发展难点痛点。“有机果蔬种植技术要求高,农户普遍缺乏系统种植知识,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闵兴祥告诉记者,小院聚焦有机果蔬种植关键技术,明确品种选育、绿色防控、土壤改良等核心科研方向,制定长期科研规划。“以早酥梨种植为例,小院推行基地标准化培育模式,从有机肥施用比例、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到科学采摘时间均制定严格规范。以前早酥梨成熟后集中上市,价格低还容易坏;现在通过冷库保鲜,错峰销售,不仅降低损耗,还卖到更高价钱,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辣椒小院:“火红”产业“辣”出致富新路
一个院落,几间农房,跃动着产学研融合的活力火花,激活增收致富的“红引擎”。走进张掖高台辣椒科技小院,红彤彤的辣椒整齐晾晒,色泽鲜亮;车间内,AI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经过清杂、除秆、烘干、精选等工序,优质辣椒干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小院负责人殷长瑞长远考虑,为破解辣椒产业技术人才短缺难题,小院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康恩祥及其科研团队,整合县内外产业人才,形成一支涵盖育种、栽培、加工等多个领域的18人专业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成为辣椒产业发展的“技术靠山”,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为周边3个镇、9个专业合作社的6000亩辣椒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指导,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全程为农户提供“一对一”帮扶。
小院聚焦高台气候特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多项试验研究,重点围绕高产增收、抗虫、抗倒伏等关键性状筛选优质辣椒品种。“这些新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预计亩产干辣椒450公斤以上,带动群众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殷长瑞补充,目前这些新品种已在示范基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同时,小院依托电商工作室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对接大型商超、餐饮企业拓展线下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格局。今年,高台县种植辣椒6万亩,建成3个辣椒种植万亩镇、15个辣椒种植千亩村,带动2万户农户年均增收900元以上。
芦笋小院:温室大棚探出“黄金”产业
初冬的晨雾如轻纱般缠绕着山丹县清泉镇的一座座温室大棚,棚内成熟的芦笋挺拔壮实,正在采收。“为推动芦笋产业发展,山丹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联合会与甘肃省科协、河西学院、山丹培黎职业学院等共同建设芦笋科技小院,聚焦芦笋种植、有机富硒栽培、金蝉套养、微藻菌肥应用等进行技术研究和培训服务。”张掖山丹芦笋科技小院负责人李建军算了算,小院每年接收10名以上研究生入驻,并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提供田间技术指导和农业培训,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至目前,科技小院共繁育芦笋幼苗136万株,推广全县芦笋种植面积1600亩,提高种植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以上。同时带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增收。“今年是芦笋种植的第二年,丰产期露地芦笋亩产2000至3000斤,市场价格每斤5至8元,亩收入1至2.4万元;温室大棚芦笋亩产量1500至2000斤,由于冬季采收期价格高达20元以上,亩收入可达3至4万元。”李建军感言,芦笋小院推进了山丹芦笋产业发展,今年芦笋订单销售量占总产量的85%以上。
责任编辑: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