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王敏明 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营养科康复医师
在老年人群中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行动迟缓、行走或转身不稳、动作幅度过大、动作持续时间过短,通常需要借助工具,并可伴随胸闷、气急、脚肿、疼痛等其他症状。
老年人的“慢动作”实际上隐藏了很多潜在的危险,如可能因动作不稳导致摔跤,继而引起骨折,其中有部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但花了钱吃了苦也不一定能好,而另外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可能就只能在床上度过余生,生活质量可想而知。通过区分老年人“慢动作”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以大大减少或延缓这种负面结果的发生。
老年人“慢动作”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骨骼系统。老年人因钙质流失(骨质疏松)、长期姿势不当(驼背)、骨关节疾病(关节炎、痛风)等引起疼痛,从而导致动作缓慢。应正确补钙,调整姿势,治疗骨关节病变。
肌肉系统。老年人可因肌肉萎缩导致站立和行走的缓慢和困难,有些老年人体形肥胖,肌肉难以支撑自身的体重,也可导致站立和行走的缓慢和困难。应锻炼相应肌肉,合理正确减肥。
平衡系统。老年人可因前庭功能下降、小脑萎缩导致平衡问题,表现为动作缓慢,步态不稳。应进行平衡训练,可加用辅具。
神经系统。老年人可因酒精性脑病、帕金森综合征、癫痫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动作缓慢,甚至无法行动。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戒烟戒酒,进行偏瘫手法,中频、磁疗等物理因子治疗,训练肌力、平衡等。
心肺功能。老年人可因心肺功能不全,活动耐量降低,亦可导致行动缓慢。应积极治疗心肺原发疾病,根据心肺功能的等级积极进行心肺功能训练,再根据训练结果调整训练方式。
心理问题。老年人可因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引起认知和行为障碍,进而导致行动缓慢。应关心老人的心理,让老人参与感兴趣的社会活动。
药物作用。长期服用镇静类药物,可抑制中枢神经,进而导致行动缓慢。可通过心理疏导等其他方式解决睡眠问题,减少药物使用。
有些老人认为一动就不舒服,于是整天躺着不动。请不要忘了,人的老化是必然的,躺着不动,那每天过的必然是减法,肌肉更加萎缩,内脏功能更加退化,当达到一定程度,就算不动也会不舒服。只有在合理正确的锻炼项目、强度、周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增强体质,逆转病情。
也有人认为老年人已经年老体衰,无需进行训练,就算再训练也回不去那20岁。其实不然,治愈虽然是治疗的终极目标,但治疗的第一目标并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尽可能把疾病稳住,不再进一步加重。对于病情较重(如心衰、肾衰)或是恶性疾病(如肿瘤)的患者,治疗的目的则是尽可能让患者的下坡路走得平坦一些。因此正确的训练对于所有人都是必要的。
不要试图到老了再在生活上来个180度的转变,想要改变已经长期养成的习惯,或是把已经萎缩的肌肉再练到丰满状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很多疾病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其进程就不再可逆。因此想要到老的时候过得轻松些,必须从年轻的时候慢慢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