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罗昆娅报道 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先进基因组学技术,解开长臂猿“手臂为何如此长”以及“族谱如何划分”等科学谜题。
研究人员首次基于确凿的基因组证据,厘清了长臂猿科四大属的“家谱”关系——在演化历史上,长臂猿属是最早分化出来的分支;随后分化的是冠长臂猿属;而关系最近的“姊妹枝系”合趾猿属和白眉长臂猿属,最后才彼此分开。这项成果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分类难题。更令人惊喜的是,研究还证实“君子长臂猿”属于冠长臂猿属,而非一个独立的属。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对古代物种的分类认知,也为理解长臂猿在历史时期的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
长臂猿最独特的外形特征,正是它们修长的手臂。它们能以极高的速度在枝间“臂行”,而这一能力的遗传基础一直是生物学上的未解之谜。科研人员通过比较多个灵长类物种的基因组,发现长臂猿的基因调控区域中存在一个长度为205个碱基对的特异性缺失片段。在后续构建的转基因小鼠实验中,携带这一特异性缺失片段的小鼠四肢骨骼出现明显增长,提示该变异可能是促成“长臂”形态的关键遗传因素。
该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实施的国际“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上一篇:物联网净值上涨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