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璟瑄)当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惊人的速度“闯入”课堂与实验室,一场无声却深刻的教育变革正在全球高校中悄然发生。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激发灵感,却也面临“思维惰化”“认知外包”的隐忧;教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新路径,却也困惑于使用的边界与伦理。
近期,清华大学正式发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首次系统性地对校园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提出全局性、分层级的引导与规范。
《指导原则》由“总则”“教学篇”“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篇”三部分构成,总纲引领、分则落地,覆盖了当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核心场景。
“总则”部分明确了学校“积极而审慎”的基本立场,并提出“主体责任”“合规诚信”“数据安全”“审慎思辨”“公平包容”五大核心原则。
“主体责任”原则强调人工智能始终是辅助工具,师生才是教学与学习的主导者。“合规诚信”原则要求师生对人工智能使用情况及生成内容依规进行披露声明,严禁学术不端。“数据安全”原则划出清晰红线,严禁师生使用敏感信息、涉密数据或未授权数据训练或驱动人工智能模型。“审慎思辨”原则提醒师生警惕人工智能“幻觉”,应通过多源验证防范因过度依赖导致的思维惰化。“公平包容”原则呼吁主动识别并努力降低算法偏见与数字鸿沟,推动技术向善。
《指导原则》“教学篇”建议教师们基于教学目标自主制定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式与程度,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明确说明使用规范,并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教学内容负责。同时,教师需主动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人工智能,培养其核心素养。
同时,“教学篇”鼓励学生们在遵守课程规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学习,但严禁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代码等内容直接复制或简单转述后作为学业成果提交。
针对研究生群体,《指导原则》“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篇”中特别强调禁止用人工智能代替本应由本人进行的学术训练,严禁使用人工智能实施代写、剽窃、伪造等行为。研究生指导教师需在此过程中提供规范性指导并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学术训练的完整性和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的原创性。
参与《指导原则》制定工作的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王帅国表示,《指导原则》也为未来在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更多场景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边界、谱写新的篇章预留了充分空间。“我们希望它不是一个‘束缚手脚’的文件,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能随着技术演进不断生长的指导体系。”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