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陈鑫 李学增
黄河大街,这条贯穿沈阳皇姑区的南北交通要道,如同一条流动的历史长卷,记录着这座城市一个多世纪的变迁与发展,作为101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连接和平区与皇姑区的交通枢纽,更是沈阳城市发展的缩影。
岁月更迭 一路多名
黄河大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日伪时期的1942年,当时这条路还只是昆山路至新开河之间的一条狭窄坑洼的土路,被称为“昭隆街”。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其改名为“精忠街”,取意“精忠报国”。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街道迎来了新生。1952年至1956年间,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拓宽改造,将原路加宽并铺设沥青,还打通了市府大路至昆山路,使其与南京街相连,彻底结束了和平区与皇姑区南北长期不通的历史。1957年,市政部门对龟裂路面加铺30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砌筑马路边石,铺设水泥方砖人行道,并将这条大街正式命名为“黄河大街”,寓意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纪念。
1966年,黄河大街延长至三台子地区,并改称“东方红大街”,直到1981年恢复“黄河大街”的名称并沿用至今。1989年,以新开河桥为界,正式划分为黄河南大街和黄河北大街。
城市动脉 不断完善
作为沈阳最早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之一,黄河大街的交通功能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完善。1960年8月,沈阳市决定在黄河大街南部与铁路交叉的道口建设立交桥,工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于1961年4月建成通车。这座桥八根大梁,每根长20.6米。
1994年,黄河大街与崇山路交会处建成了三层立交平台:一层为地面环道,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二层为设有上下匝道的环桥,专供机动车转向通行;三层为崇山高架桥。这座立交桥通车能力为每小时7500辆,是当时沈阳最大的桥梁工程。随着交通流量增加,2008年6月,存在了16年的黄河平台桥二层环岛被拆除,改造为平交路口,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2024年,沈阳启动南京街-黄河大街更新维修工程,这是沈阳城建史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工程南起白塔堡河南桥头,北至三环三台子立交桥南,全长22.4公里,更新要素包括地下管线、排水系统、慢行系统改造等。
黄河大街作为101国道的一部分,也是沈阳至北京的重要通道。101国道在沈阳部分的名称如下:南京南街—南京北街—黄河南大街—黄河北大街—道义南大街—道义北大街—锡伯大街—兴光街—京沈公路。京沈线起点在北京市东城区,终点在沈阳市皇姑区。该国道是连接北京市和辽河平原的重要国家通道,构建了北京市与辽河地区沿线重要城市(主要包括北京市、承德市、朝阳市、阜新市、沈阳市等)交通运输大动脉,搭建了华北地区和辽河地区联系桥梁。
文化地标 承载记忆
黄河大街不仅是一条交通干道,更是沈阳文化的重要载体。街道两侧坐落着许多重要的机构和地标性建筑,包括辽宁大厦、凤凰饭店、友谊宾馆、省旅游局、实验中学、北陵公园等。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新乐遗址,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约7000年。遗址位于黄河北大街龙山路北侧、新开河以北的高台地上,东西约350米、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5.25万平方米。1984年,国家为保护新乐文化遗址,建造了现代化展览馆,成为沈阳市第一家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在2024年的更新改造中,黄河大街更加注重文化品质的提升,着力打造特色街区:新乐遗址段植入新乐文化元素,打造具有聚落历史特色的景观街道;三台子段则导入智慧设施,构建城市公共交通枢纽。
交通干道 城市名片
随着沈阳城市的不断发展,黄河大街的功能和定位也在不断提升。如今,它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通道,而是融合了交通、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综合空间。三台子路段将沈飞集团赠送的歼-7飞机摆放在地铁口旁,成为市民打卡的新地标。
今天的黄河大街,已经成长为一条三季有彩、四季有绿的景观路。沿街打造的花径,点缀着佛甲草等植物,远观如同一条黄色地毯铺在绿草地上。这些精心设计的景观,让这条百年老街在保持交通功能的同时,拥有了更多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从一条狭窄的土路到现代化的城市主干道,从单纯的交通功能到综合的城市服务功能,黄河大街的变迁映射着沈阳城市发展的历程。它见证了沈阳从工业重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转型,也承载了几代沈阳人的集体记忆。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深入,这条百年老街必将继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沈阳更加亮丽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