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近日,部分交易平台出现“擦边”导航语音包,引发社会关注。上述产品内含低俗露骨的表述,商品标题更充斥着暧昧诱导性词汇,价格低至几分到几元,安装仅需按教程替换导航APP文件,简便易行,部分销量超200件、数百人“想要”,形成灰色交易链条,既触公序良俗底线,更给出行埋下多重隐患。
当下汽车保有量攀升,个人的出行空间也是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日常通勤到长途远行,导航语音已成为亿万车主的“出行伴侣”,用户需求也从“能用”向“好用、有格调”升级。正规平台推出的明星配音、方言、动漫主题,乃至儿童专属、亲子互动定制语音包,以个性化丰富出行体验,是服务创新的有益尝试。
然而,部分商家却剑走偏锋,把低俗当卖点、用暧昧博流量,以露骨暗示、轻佻话术迎合低级趣味。此类行为背离导航语音包实用性、规范性的核心功能,还向社会传递错误价值导向,尤其对青少年成长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更值得警惕的是,“擦边”导航语音包潜藏着不容忽视的交通安全风险。驾驶行为的核心是专注,而刻意设计的暧昧话术、夸张语调,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干扰驾驶员对路况的判断与反应。有研究显示,驾驶时接收无关干扰信息,会使反应速度下降30%以上,大幅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把出行安全当作博眼球的筹码,本质上是对生命安全的漠视。
“擦边”导航语音包在多平台泛滥,核心症结在于平台主体责任的缺位。作为内容传播与交易载体,平台本应筑牢审核防线,却在现实中对敏感词条、低俗宣传视而不见,导致违规商品畅行无阻。对此,平台必须主动健全内容审核机制,精准拦截“擦边”词条及低俗信息,对语音包内容抽样核查,坚决下架违规商品,从源头切断低俗内容传播链。
“擦边”导航语音包看似是小众娱乐产品,实际上是低俗有害内容,严重污染网络生态与出行环境。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明确监管边界,将其纳入低俗有害内容整治范畴,依法处罚违规商家,对问题平台采取约谈、限期整改等措施,让这类低俗营销无处遁形。
导航语音包的核心价值是精准指引、便捷出行,个性化创新不能脱离公序良俗的轨道。商家需摒弃“低俗即流量”的错误观念,回归其导航功能本质,在内容创新与服务优化上发力。可围绕历史文化、科普知识等优质主题开发语音包,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又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用户也应主动抵制低俗“擦边”内容,积极举报违规商品,以实际行动助力内容生态净化。
当前,优质健康的个性化语音包供给不足,给了低俗内容可乘之机;部分商家不愿在内容创新上投入,转而靠低俗化、猎奇化手段博关注。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污染出行文化环境,还不利于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这也提醒我们,精神文明建设需融入每一个生活场景,公共空间的文化导向绝不能放任自流。
出行空间的文明程度,彰显着社会的文明高度。导航语音包虽小,却关乎公共安全与文化风尚。净化出行空间,既需要平台守土有责、监管部门利剑高悬,也需要商家坚守底线、用户主动参与。唯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才能遏制低俗营销的蔓延势头,让每一次出行都浸润着文明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