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民柠檬)
2025年还有1个多月才打板,但是多数机构的考核周期都是11月底为限,所以对于不少资金来说,马上就要翻篇新的一年了。
杠铃的原理
连续几年最火的策略都是杠铃策略,2025年虽然有些变化,但是想要平衡收益与波动,还是杠铃最适合。只不过在杠铃的两头选什么,可能更费思量。选得对不对,可能收益差异会很大。
杠铃策略能这么兴旺,自然有原因,市场结构分化严重、参与者偏好差异巨大、流量时代叠加量化时代波动加大等。
在以上因素中短期内难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显然策略的表现可能是持续的,只不过随着分化越来越大,可能难度也是越来越大了。
不过柠檬君个人觉得,接下来未必会更难,缩圈的原因其实在于热点确实比较少,如果热点多起来不至于如此。
接力的驱动
行情自2024年9月下旬启动以来,主要还是在“拔估值”,因为盈利形成的热点确实比较少,而且这些热点物以稀为贵,往往也会走成“拔估值”的样子,也就是市场表现较为极致的一面。
估值拔起来之后,很显然不可能总靠估值驱动行情,接下来需要其他依靠来驱动行情,被寄予厚望的是基本面,也就是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这可能也是接下来各路资金追逐的热点,因为不管是相对稳健还是相对进取的资金,都倾向于在寻找有盈利作为保底的投资对象。
以基本面为主,其实也是很多人习惯的方式,只不过近来有些生疏。市场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不同的因素,形成不同的模样,变化一直都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翻篇的认知
回到熟悉的模式,似乎驾轻就熟,但是几年过去,一些认知也该翻篇了。
回顾过往,有不少认知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比如说煤炭,一度被认为是夕阳行业,没有任何希望,前途一片完犊子,结果现在很景气,成为红利和价值投资典范。又比如券商和金融科技的对比,现在跟以前好像真不一样了。再比如说银行和地产行业,从巅峰到低谷,认知的变化也很大。投资逻辑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是杠铃的两头,一头稳健一头进取,那稳健的一端又该如何抉择?是红利还是质量?又是怎样的红利和怎样的质量?进取的一端,还是AI主导?又会扩散到哪些环节?是中游的软件还是下游的应用?还是接着在上游挖供应端的紧缺之处?
想的多一些,或许就能赚到更多认知内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