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MANNER咖啡考虑最早2026年在香港上市。这家咖啡连锁店一直在与投资银行洽谈上市事宜,可能寻求筹集数亿美元资金,估值最高达30亿美元。不过,相关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规模和时间等细节仍有可能发生变化。
对此,观察者网向MANNER咖啡方面求证,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予置评”。既未证实也未否认,为这场潜在的上市计划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MANNER咖啡首店
回溯MANNER咖啡的发展轨迹,堪称“草根逆袭”的典范。2015年,MANNER咖啡在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旁的一条支路里悄然诞生,最初仅是一个面积不足2平方米的窗口式小店,连基本的堂食座位都没有,消费者需站在街边点单、取餐。
而彼时的上海咖啡市场,早已被星巴克等国际连锁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本土精品咖啡品牌难以立足。MANNER咖啡创始人韩玉龙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决定走“平价精品”“专业品质”的差异化路线。
为了不牺牲咖啡品质,韩玉龙会亲自去松江的烘焙厂烘豆子做品控,咖啡机则坚持使用半自动的,以保持咖啡的口感。价格上,MANNER咖啡将经典美式定价为15元,拿铁20元,价格仅为国际品牌的一半左右。
这种模式成功让MANNER从一众咖啡品牌中迅速脱颖而出。韩玉龙曾在采访中透露,第一家门店做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每天就可以卖几百杯。并且在上海的白领、学生和咖啡爱好者口口相传下,2平方米的窗口小店也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甚至出现了排长队的场景。
不过,尽管市场反响热烈,从2015年到2018年,MANNER咖啡始终保持着“小而美” 的姿态,仅在上海开出3家门店,全部延续窗口式设计。
2018年成为MANNER咖啡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企查查显示,这一年,该品牌获得了今日资本的首轮8000万人民币融资,资金的注入为其扩张提供了动力。此后,MANNER咖啡逐步放开门店形态,在保留窗口店的同时,开设了带有少量座位的标准店,门店面积扩大至20-50平方米。
同时,其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仅2019年就在上海落地了近50家门店。然后借助H Capital&Coatue Management、淡马锡、美团龙珠与字节跳动等巨头的投资,又从上海逐步走向全国,先后进入北京、深圳、杭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5日,MANNER咖啡的全国门店数量已达到2234家,只排在瑞幸咖啡、库迪咖啡、星巴克、幸运咖、挪瓦咖啡之后。
创始人韩玉龙、陆剑霞夫妇的财富也水涨船高。2021年,韩玉龙、陆剑霞夫妇以35亿的身家首次登上《胡润百富榜》,位列第50位;2022年,他们的身家翻了一倍至70亿元;2024年,又以72亿元身家排在《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榜单第3058位。
MANNER咖啡融资历程
此次传出上市消息,并不让人意外。近年来,中国咖啡行业的资本化进程加速,资本市场对本土咖啡品牌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对于MANNER咖啡而言,上市不仅能筹集资金用于进一步扩张门店、完善供应链和研发新产品,还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巩固行业地位。
而且,这并非该品牌首次被传上市,四年前就有报道称其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预计募集资金3亿美元。只不过,彼时韩玉龙直接对外否认了这一传闻,称公司无相关计划。与四年前的明确否认相比,MANNER咖啡此次的对外回应明显留有余地。
不过,MANNER咖啡的上市之路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咖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星巴克通过降价、推出本土化产品应对冲击,瑞幸和库迪持续扩张门店,市场份额争夺白热化,MANNER咖啡需要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品牌溢价和用户粘性。
其次,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如何维持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服务质量,是需要解决的关键。尤其是MANNER的咖啡采用半自动咖啡机制作,相较于其他品牌使用的全自动咖啡机,需要咖啡师手动操作的步骤更多。
此外,资本市场对咖啡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求较高,MANNER咖啡尚未公开披露财务数据,其盈利状况和可持续性仍有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