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网)
清晨,金色光辉笼罩着金川镍钴选矿厂技术创新中心,实验球磨机的转动声与浮选机内翻腾的矿浆交织成律,技术人员手持烧杯观察溶液反应,品位分析仪上跳动的数据,正将“科技赋能生产”的蓝图一笔一画勾勒成生动图景。
近年来,金川镍钴选矿厂(以下简称“选矿厂”)锚定“搭建平台、建强体系、完善激励”三大着力点,以“‘高大上’技术创新专利申报+‘低小实’现场经验技巧总结”的多维度创新实践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突围之路。
搭建全链条创新阵地
让“金点子”落地生“金”
“以前,开展小型试验得四处借用设备,获取一个化验结果要好几个工作日;如今,技术创新中心设备俱全,从快速检样到闭路试验,半天便可拿到初步结果。”在选矿厂创客孵化基地,工艺技术员刘鹏飞指着实验室浮选机,眼中满是光芒。
为激活不同层级的创新需求,选矿厂构建了“技术创新中心+创客孵化基地”的立体化创新平台体系。创客孵化基地聚焦职工“微创新”,配备磁选机、原矿品位分析仪等设备,凭借全粒级快速分析、小型试验等能力成为职工“金点子”落地的“第一实验室”。12t/d、24t/d两条中试线架起“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与现场4个矿种生产系统无缝衔接,可高效开展各类新工艺、新药剂的扩大连选试验。
选矿厂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李阳介绍,厂里推行项目“进出站”管理模式,各创新团队随时申报项目,经专家审核后进站研究,成果落地申请出站并兑现奖励。灵活的运行机制,让平台成为“不打烊的创新加油站”。目前,全厂50%的工程技术人员会投入半数时间从事科研,近30人长期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更值得一提的是,选矿厂在各车间建立微创中心,指定专人负责创新小组工作。“过去车间遇到难题只能等技术部门来解决,现在我们自己就能组织探索研究。”李阳嘴角上扬,自信地说。通过科研攻关,选矿厂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于现场。这种“车间微创—中心深研—全厂推广”的模式,彻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闭环工作机制
让创新路径清晰可见
“一季度谋划方向、二季度铺开实验、三季度集成项目、四季度转化应用,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目标。”谈及创新工作体系,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赵海强拿出年度科研项目推进表,上面清晰标注着每个项目的时间节点、责任团队。这种“谋、铺、集、转”闭环工作法,正是选矿厂确保创新“蹄疾步稳”的核心机制。
在创新模式探索上,选矿厂率先推行“孵化+项目化+成果转化”三级攻关体系,每季度面向车间、科室及个人征集创新需求,围绕选矿工艺优化、设备升级等领域,同步推进科研孵化项目、技术金点子、难题揭榜等活动。
为破解“研产脱节”痛点,选矿厂在各车间成立研产一体化小组,根据现场需求开展异常指标分析、现场试验验证等即时性研究,为工艺参数调整提供依据。“前段时间,车间因矿石成分变化导致精矿品位下降,研产一体化小组当天进驻现场,短短几小时就让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提及小组的工作效率,一线职工王师傅连连称赞。
“现场即实验室、问题即课题”成为选矿厂的创新共识,职工遇到技术问题,第一反应是找研产一体化小组,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生产效率提升的“助推器”。
打出量身定制“组合拳”
让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以前,总觉得搞创新、报专利那些‘高大上’跟咱一线职工不沾边。现在,有制度保障,咱脑袋里的‘低小实’也能实现了。”在创客孵化基地明亮的实验室里,职工们围着刚完成试验的设备讨论,话语里满是干劲。这种积极性的背后,是选矿厂量身定制的“专项奖励+年度奖励+优先机制”的激励组合拳。
专项奖励聚焦科研全流程,针对小型试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中的技术指标突破给予奖励,让科研人员每前进一步都有回报;年度激励则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奖、技术改进奖等,表彰全年创新成果突出的集体与个人;“创新优先”机制,将科技创新贡献纳入评先树优、职位晋升考核,让“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前进的动力。
从“被动解决问题”到“主动创新突破”,从“生产大车间”到“研发策源地”,金川镍钴选矿厂以“‘高大上’技术创新专利申报+‘低小实’现场经验技巧总结”践行创新之道,以机制完善和激励支持推进创新主体“扩量提质”,推动科技人才“成长聚集”,一线职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生产率较以往跃升3.2倍,生动诠释了传统产业向科技驱动转型的关键路径。
随着创新平台的持续优化升级和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金川镍钴选矿厂将在打造“千亿镍钴”“万亿金川”、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Hehson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