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司法部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4期涉外知识产权律师能力提升系列培训,并且指导有关地方开展7期涉外知识产权律师服务基层系列培训,累计培训800余名律师。系列培训在挖掘一批高水平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建立一支专业化涉外知识产权律师队伍、搭建一个“政产学研用”协同交流平台、构建一套全链条涉外知识产权律师培养体系上取得良好效果,收获高度评价。
参训反响
蒋海军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
我所参加的当期培训主题是“知识产权国际争议解决”。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及香港、澳门的业务专家,立足自身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跨法域实务经验,为我们深入讲解了近年来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主要目标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调整变化,以及国际争议解决的多元机制。当前,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这种法治自信激励着涉外知识产权律师不断开拓国际化视野,深入理解国际规则、深度参与国际实践,进一步挺膺担当。
王柱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我所参加的当期培训主题是“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培训上,业务专家结合实战经验,详细讲解了重点国家和地区专利诉讼程序及应对策略、标准必要专利诉讼的程序和常见挑战等内容,把抽象的法律规则转化为可复用的办案思路。培训还别具匠心地设置了“模拟法庭”互动环节,还原海外专利侵权诉讼的庭审流程,让参训律师在实战中感受海外庭审的节奏与逻辑。参训律师还展开分组研讨,针对欧美、东南亚等重点贸易区的典型案例,商讨如何制定跨境案件诉讼策略、如何推进和解谈判等实务内容,强化了团队协同处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
李洪江 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
2025年涉外知识产权律师能力提升系列培训内容既涵盖对国家关于涉外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的深入剖析,也包括对知识产权国际贸易规则的详细拆解、对不同国家法律制度差异的精准解读、海外纠纷应对实战策略的分享等。特别是多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及“涉外知识产权工作事关规则制定权”,令我深有感触。我们不能将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简单局限于“对接案件”或者“翻译规则”,而是要能够深入理解规则、灵活运用规则,乃至参与和主导规则的制定,帮助我国创新主体在国际市场上争取竞争主动权。
王小清 上海段和段(镇江)律师事务所
我所参加的当期培训主题为“知识产权跨境风险防控”。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知识产权跨境风险,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长远的问题。对此,我有三点参训感想:一是要具备前瞻性思维,在协助企业对目标市场进行业务布局之前,就同步进行专利域外申请、商标国际注册、版权跨境保护等;二是要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包括前端预警与排查、中端保护与布局、后端应对与维权;三是要跨越文化与法律的差异,提供“本地化”的法律支撑。此次培训让涉外知识产权律师清醒地看到了国际化道路上的“暗礁”,我们要把培训的收获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助力企业有效应对知识产权跨境风险。
张旺 山东诚功律师事务所
2025年涉外知识产权律师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的第三期专题培训从多角度解析了知识产权跨境风险防控的法律服务理念和技巧,指导涉外法律服务整合知识产权、合规、争议解决等领域,为企业等“出海”主体提供更多的知识产权风险扫描与布局规划类服务,比如FTO分析、竞争对手知识产权动向监测、合作伙伴资信与背景调查等。我建议应进一步强化关于提升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能力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激励,构建信息共享与预警平台,促进国际交流与规则制定,成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发挥好法律服务机构的核心主体与能力提升作用。
韩俊 万商天勤(深圳)律师事务所
我所参加的当期培训主题是“知识产权海外申请布局能力”。此次培训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到我国企业在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中迫切的法律服务需求,要求我们努力提升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水平与国际化事务的匹配度。对此,我建议将涉外知识产权律师纳入人才目录,大力推动实践型涉外知识产权律师的培养,加强涉外知识产权律师的推荐使用,推动优秀涉外律师担任政府部门、重点企业、重大经贸领域工作的法律顾问,加强中国企业涉外合规及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工作。
李建忠 北京市万瑞律师事务所
我有幸参加了第四期专题培训。培训中,政府部门专家深度解读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势,企业专家系统阐述了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的实战策略,法律服务专业人员倾囊分享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和许可应对的实战经验,这些内容直击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薄弱环节。加大涉外知识产权律师培养力度是一个协同工程、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法律服务行业三方联动、持续发力,建议企业在产品研发初期即引入涉外律师参与知识产权规划,涉外律师要进一步增强纠纷应对的本领,为企业“出海”提供全链条服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 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 辑:晏 如
责 编:孙雅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