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11月24日消息,通用AI助手灵光在上线6天总下载量突破200万:在首次破百万下载用时4天刷新纪录后,再破百万的时间压缩到了2天,持续领跑全球AI产品的下载增速度。
从数据上来看,灵光6天突破200万下载,远高于ChatGPT首周的60.6万和Claude的15.7万;在突破100万的时间上,灵光仅用4天,也快于Sora的5天。“灵光”将达到百万下载量的进程压缩至4天,超过了ChatGPT、Sora2、DeepSeek等全球主流AI产品的早期表现。它还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六、免费工具榜第一,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这种认知突破,不仅提升了民族自信心,更凝聚了“支持国产AI”的社会共识,为国家推进AI战略提供了更广泛的民众基础。
之所以,“灵光”上线后引发广泛关注,首先是实现技术跨越——“灵光”具备30秒生成小应用、全模态信息输出等能力,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众所周知,早期大模型多以纯文本交互为主,用户需跨越较高的认知门槛。而“灵光”强调原生多模态交互,用户无需懂代码、不必学操作,仅用生活化语言描述需求,即可获得可直接使用的实用工具,实现了从“给信息”到“给工具”的跃迁。 这种“技术普惠”的导向,与国外AI(如ChatGPT)的“精英化定位”形成鲜明对比——中国AI不是“服务少数人的工具”,而是“武装每个普通人的‘第六感’”7。这种价值输出,不仅提升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道义制高点”,更向全球展示:AI的未来,不是“垄断”而是“普惠”,不是“国外主导”而是“中国引领”。
蚂蚁“灵光”AI的爆火,本质是中国AI在科技自立、国际话语权、战略竞争等层面对国外AI的“政治破局”,其意义远超一款应用的市场成功,更指向中国在全球AI竞赛中的“战略卡位”。
“灵光”的核心能力(全模态交互、30秒生成小应用、AGI相机)并非依赖国外技术,而是基于蚂蚁自主研发的“百灵大模型”“多智能体agentic架构”等底层技术,实现了从“模型参数”到“应用落地”的全链路自主可控。这种突破让中国AI不再是“国外模型的平替”,而是通过自主技术路径,解决了国外AI(如ChatGPT)未覆盖的“用户痛点”(比如“用自然语言生成可交互工具”),证明中国能在AI应用层实现“领跑”。
而“灵光”这种“现象级增长”则向全球传递一个信号:中国AI应用的落地能力已超越国外竞品——当国外AI仍停留在“对话搭子”阶段时,“灵光”已成为“能帮用户办事的数字助手”(比如生成旅行攻略、个性化小应用)。这种市场表现不仅抢占了全球AI用户的“心智份额”,更削弱了国外AI的“先发优势”,让中国在AI国际竞争中拥有了“用户端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灵光”的爆火推动中国AI产业从“模型竞赛”转向“应用深化”:其多模态交互、agentic架构等技术创新,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如大模型训练、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协同升级——比如“灵光闪应用”模块的爆发式需求,倒逼服务器技术、代码生成算法的迭代。这种“应用驱动的产业升级”,为国家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增长引擎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强化了中国AI产业生态的自主性,避免被国外“卡脖子”。
“灵光”的爆火,本质是中国AI在政治(自立自强)、经济(产业带动)、文化(民族自信)三维度对国外AI的“战略回应”——它不是一款简单的应用,而是中国向全球宣告:AI的未来,中国不仅“有份”,更“能主导”。这种“意义”,远超过应用本身的市场价值,是中国AI挑战国外AI的“关键一步”。“灵光”的走红折射出中国AI应用正跑出“加速度”的势头,它的成功为国产AI应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激励更多国产AI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国产AI行业整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