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链终于缓过来了!新财务系统运行得很顺畅,我们现在正全力开拓欧洲市场。”近日,面对前来回访的浙江省海宁市检察院检察官,当地纺织龙头企业A公司负责人言语间充满信心。生产车间里机器高效运转,流水线井然有序,一派繁忙景象。而就在不久前,这家企业还深陷原财务主管张某职务侵占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危机,前景一度堪忧。
处境转危为安的背后,有检察机关对这起特大职务侵占案的精准办理、全链条挽损的身影——
从“财务放心人”到“巨贪”
2020年9月,张某入职A公司担任财务主管,手握纳税申报、账目制作、资金收支等核心财务权限。凭借专业能力,他很快赢得管理层信任,后兼任公司旗下十余家关联企业的财务主管,成为公司上下眼中的“放心人”。
2022年初,为缓解资金压力,A公司以部分房产抵押融资,并指定旗下控股的B公司承接该笔款项,同时将融资资金对接、账户操作等均交给张某具体经办。然而,这一安排却为资金安全埋下隐患。
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张某利用掌管B公司银行账户、公司支付宝绑定个人手机等便利,频繁将公司资金转入个人账户。起初,他还心存顾忌,每次只转移十几万元,试图以“小额多次”掩人耳目。随着欲望膨胀,他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演变为“整笔截留”,肆意侵吞。“我就是用公司的大额亏损,把拿走的钱‘藏’在里面。”张某在供述中坦言。直至案发,他累计侵占公司资金达到5762万余元。
先行处置挽损化解企业危机
2024年9月,案件移送海宁市检察院审查起诉后,办案检察官敏锐地意识到,相比追究刑事责任,更紧迫的是化解被害企业面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全力追赃挽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赃款流向哪里,追损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该院将查明资金去向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引导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与自行补充侦查相结合,全面开展讯问犯罪嫌疑人、调取银行流水、核查财产登记等工作,逐步厘清了资金去向——大量资金被张某用于高消费与挥霍,包括购买8辆豪华汽车、多套房产,以及名牌包袋、珠宝首饰等奢侈品,部分资金还被用于游戏充值等支出。
在梳理涉案财产过程中,检察官进一步发现,张某购置的8辆豪车虽然账面价值高昂,却具有“易贬值、养护成本高”的特点。“若等待案件判决生效再处置,可能会出现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被害企业的困境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对易损毁、灭失、变质,或者易贬值的汽车、船艇等物品,经权利人同意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依法先行处置。
为最大限度地挽回企业损失,海宁市检察院探索“先行处置、审前返还”的涉案财物处置模式,在审查起诉阶段向公安机关发函,建议对权属清晰、价值易贬损的8辆涉案车辆启动先行处置程序。同时,主动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的沟通协商,就处置工作的合法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达成共识,确保依法定程序规范推进,并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张某的合法权益,通过引入公证机构监督、委托专业拍卖机构公开拍卖,实现涉案财物处置全程公开透明。
其中,一辆保时捷车辆以127万元成交,较购置价贬值不足10%。最终,8辆涉案车辆在审查起诉阶段便成功变现513万余元,这笔资金第一时间发还给了A公司,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既追赃挽损又堵漏建制
为持续深化追赃挽损效果,办案检察官通过梳理电子数据与资金脉络,发现张某曾将部分赃款用于理财及民间借贷,遂监督公安机关冻结相关账户,督促借款人限期还款,成功追回部分资金。
针对张某为特定关系人购买奢侈品、赠予大额现金的情况,承办检察官多次开展释法说理,明晰涉案财物的法律属性及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最终促使相关人员主动退缴折合人民币300余万元的款物,进一步为企业挽回损失,实现了赃款流向全链条追踪。
海宁市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张某作为A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共计5762万余元,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以职务侵占罪追究刑事责任,遂依法对张某提起公诉。
今年3月20日,法院采纳检察机关量刑建议,以职务侵占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80万元,责令张某退赔被害单位剩余损失4983万余元。
“办案不是终点,帮助企业堵漏建制、防范风险才是治本之策。”办案中,检察官深入剖析案发原因,发现A企业在财务监管、内部审计、人员警示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漏洞,这是导致巨额资金被长期侵占而未被察觉的根源。
海宁市检察院遂向A公司制发检察建议,从构建制衡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意见,督促消除权力寻租空间;同时建议企业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提升员工法治意识和职业操守。目前,该企业已启动财务制度整改,升级内部控制系统,从源头上提升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