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树的格局)
“生意”这个词挺有意思的,咱们今天就像聊天一样,聊聊它的来龙去脉,以及什么样的生意才算得上是好生意。
“生意”这两个字,最早跟赚钱做买卖其实没直接关系。它最初指的是那种活生生的、勃勃的生机,就像你看到春天小草破土而出,感受到的那种生命律动 。“生”字在甲骨文里,样子就像棵小草从土里钻出来 ;“意”呢,是“心音”,是内心的念头和趣味 。所以“生意”合起来,先是用在诗词歌赋里,形容花草树木、自然万物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
到了晋代,有人写文章夸芙蓉花,就用“生意蔓衍”来形容它生机勃勃、四处蔓延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后来这个词怎么就跟商业搭上边了呢?有个说法挺形象,据说最早能把做买卖叫“做生意”,是源于一个关于扇子的故事 。
大概在魏晋那会儿,有人用鸟翅膀上的羽毛做了种扇子,但当时大家觉得这玩意儿没啥意思,也就是“没有生意”,直到后来才流行起来 。这里的“生意”就开始指物品能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喜爱了。你想啊,一件东西如果能让人感受到它的“生机”与“趣味”,让人觉得有价值、喜欢,那自然就有人愿意买。
这么着,“做生意”慢慢就成了做买卖的代名词,背后也寄托着希望买卖能像生命一样充满活力、越来越红火的意思 。这个词义的演变,大概在宋元时期比较明显,从泛指“生计”、“活计”,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到明清时就更多特指商业经营了 。所以你看,中文很妙,“生意”这个词骨子里就带着一层哲学意味: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钱货交易,更核心的是“生”意,是创造生机、唤起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