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十四五”以来,我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以实现河湖管理与保护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准施策,多措并举,连续4年颁发省总河长令,形成“问题整治—全面推进—巩固深化—专项攻坚”递进式政策链条,系统推动全省幸福河湖建设,持续改善河湖面貌,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
高位推动 构建政策体系
我省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受自然气候影响,山西河流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长年有水的河流很少。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我省将幸福河湖建设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总盘子”,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积极探索缺水地区幸福河湖建设路径。
2023年,我省印发《关于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化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并提出全省幸福河湖建设近、远期目标:到2024年,以县域为单元,50%的县(市、区)至少建设1条(个)幸福河湖(含水库);到2025年底,全省幸福河湖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百县百河(湖)”建设目标;到2030年,推动全省河湖面貌提档升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处处呈现。
同年,山西省《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幸福河湖建设导则》出台。工作规范对河湖长制的组织体系、主要任务、河湖长履职等作出明确规定,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确保河湖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建设导则从水安澜、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等维度,对幸福河湖建设内容与基本要求进行规范,为幸福河湖建设筑牢根基。
2024年,山西省河湖长制工作要点发布,深入推进各级河湖长和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并将幸福河湖建设纳入省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2025年,我省制定《河湖长制工作成效评价导则》《幸福河湖评价导则》。前者构建起包括7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精准衡量河湖长制工作成效。后者规定幸福河湖评价总体要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等,为后续幸福河湖实施和评估奠定坚实基础。
“这4部省级地方标准分别在2024年1月7日和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为科学、客观、系统推进全省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渠性英说。
2
多措并举 创新管护机制
初冬时节,长治市沁县故县镇里庄村,绛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沁县段保护修复工程进入全面收尾阶段。作为我省首批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试点,这项惠及民生的生态工程正加速兑现“水清岸绿”的承诺。
“十四五”以来,我省建立并动态管理幸福河湖项目库,构建“储备一批、建设一批、达效一批”幸福河湖项目滚动机制,对具备条件河流和湖泊,优化项目申报、评估流程。目前已有155条河湖申报资料入库,2024年建设的62条幸福河湖已完成省级综合评价,2025年建设的42条幸福河湖也进入验收阶段,幸福河湖建成长度2700余公里。长治绛河、朔州七里河和晋中昌源河、晋城获泽河4条河流,分别于2024年和2025年成功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名录。
立足全省实际,我省同步推进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印发《山西省母亲河名录》,制定《山西省推进母亲河复苏建设幸福河湖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优先把各市县母亲河打造成幸福河。2024年,我省“复苏母亲河建设幸福河”做法得到水利部充分肯定。
“十四五”以来,我省创新河湖管护机制,不断稳固“河湖长+河湖长助理+河湖员”模式,有力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同时拓展“河湖长+民间河长”体系,持续举办“保护母亲河共建幸福河”“清河净滩”等巡河护河系列活动,推动爱河护水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牛一萱就是一名民间河长。从8年前的初中生小河长,到大学期间的高校青年河长,再到现在的太原虎峪河民间河长,她见证了虎峪河水质从微好走向更好的全过程。“我们民间河长与官方河长形成完美搭档,大家共同为建设幸福河湖努力。”牛一萱说。
我省建立并强化河湖问题整改跟进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持续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十四五”以来,通过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下发提醒函和督办单、通报约谈等多种方式,达成问题整改闭环管理,推动一批历史遗留重难点问题顺利完成整改。同时深化落实“河湖长+”工作机制,依托“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公益诉讼检察三方合力,开展“黄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基层行”活动。
我省将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放在关键位置,构建“专家引领+平台支撑”双轮驱动培训体系。一方面,邀请权威专家开展培训,提升从事幸福河湖建设人员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成立山西省河湖长学院,打造培训、研究、宣传“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持续为全省幸福河湖建设培育专业人才,形成长效智力支撑。
3
因地制宜 打造示范标杆
11月19日,太原市晋阳湖公园,阳光明媚,高低不同、色彩艳丽的植被倒映在镜子般的湖面中,不时有游客站在湖边拍照留念。
曾经是太原第一热电厂晾水池的晋阳湖,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进程中,实现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华丽蝶变,成为太原市重要生态水域和城市名片。今年9月,太原市河湖长制主题公园在晋阳湖公园开园,一个向全社会普及河湖保护知识、凝聚河湖保护合力的平台崭新呈现。
建设幸福河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治水治岸治绿协同推进。“十四五”以来,我省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幸福河湖示范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全长716公里,流经太原市188公里。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宣传接待科负责人郭凡介绍,这几年汾河太原段开源节流,推动水量丰起来,城区蓄水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达3000万立方米;精准治污,推动水质好起来,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Ⅲ类标准以上,优良水体比例83.33%;生态修复,推动风光美起来。他说:“‘鸟中大熊猫’黑鹳等165种鸟类和‘活体水质检测器’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纷纷来汾河栖息。”
汾河流经临汾市境内长度161.53公里。临汾市实施水岸同治、生态修复、文化赋能三大行动,推动汾河临汾段从“生态短板”向“幸福样板”华丽转身。如今,霍州市南涧河入汾口湿地、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汾河文化生态景区、襄汾县豁都峪入汾口湿地等生态修复区域,已成为众多生物栖息处,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徐徐展开。
榆社县云竹湖治理着力打造山水生态游、地质科普游、历史文化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探索推动休闲、运动、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极大地带动周边乡村游兴起。位于云竹湖北岸的偏良村三面临水,村民利用闲置房屋打造高标准民宿,建设生态采摘园、偏良码头,修复中共榆社县临时委员会旧址,形成集生态采摘、休闲观光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今年3月,2024年省级幸福河湖名单公布,太原市娄烦县涧河等62条(段、个)河湖(库)被评选为我省首批幸福河湖,其中达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标准的河湖(库)分别为25、25、12条(段、个)。
随着《山西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实施,“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高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