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翻译史,福建这方水土孕育的译林奇观向来令人称道:从严复“信达雅”三字真言撼动译坛,到林纾笔走龙蛇的“耳译”传奇,闽地翻译家总能在跨语际的激流中开辟新航道。黄嘉德承袭闽地文化基因,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黄嘉德于1908年出生在福建安溪,原籍晋江。父亲是一名牧师,母亲曾在教会学校主持校务。彼时的厦门已成为通商口岸,闽南一带与海外往来日益频繁,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自小就浸润在中西文化交织的氛围中。1921年,黄嘉德进入厦门鼓浪屿寻源中学,开启系统的英语学习。1925年,他考入福建协和大学主修医预科,1928年因家庭变故转学至上海圣约翰大学,遵从内心对文学的热爱,作出了转向文科的重要决定。大学期间,他求知若渴,广泛涉猎西方哲学、外国历史、新闻学、政治学等课程,不仅深入阅读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也沉浸于“五四”新文学的浪潮之中。1931年,黄嘉德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授课之余积极为报纸杂志撰稿、译稿,正式迈出翻译实践的第一步。
20世纪30年代中期,林语堂等人试图通过译介“西洋杂志文”探索中国现代杂志文的建设路径。黄嘉德积极响应这一倡导,展现出旺盛的翻译精力,仅在《人间世》第十五期便发表3篇译作。1936年,他与林语堂及胞弟黄嘉音共同创办了西风社,后与黄嘉音共同主持核心工作。西风社旗下的核心刊物《西风》月刊以“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社会人生”为宗旨,内容涵盖时政评论、科学前沿、教育动态、医疗新知等多个领域,刊载“富有情思、活力与个性”的文章,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印数基本固定在2万份左右”,“合订本一印再印,第1集13次重印,第2集10次重印”。
《西风》秉承“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刊理念,通过策划“我的家庭问题”“我所见之低能儿”等主题征文活动,深入探讨现实问题,尽显“致社会,为人生”的理念,连老舍也盛赞它“杂而新”“杂而有趣”,坦言为读完新到的《西风》“总要晚睡一两点钟”,“为心爱的东西也只好破例而不悔”。
在编辑出版领域深耕的同时,黄嘉德在文学翻译领域亦笔耕不辍。1933年至1941年间,他先后完成10本译著。1937年冬,林语堂的英文著作《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于美国问世,迅速登顶《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此书传至上海后,黄嘉德先睹为快,认为“这是一部值得介绍于国人的好书”,随即致信征求翻译授权。获得特许后,黄嘉德自1938年6月起,以“生活的艺术”为题,在《西风》月刊连载译稿,成为这部作品的首位中文译者。译作反响热烈,应读者期盼,1941年他通过西风社推出了完整的中文单行本。
在译者序中,黄嘉德坦陈心声:“不佞根据过去译了几部书的一点经验而言,觉得本书比较最难翻译,所用的工夫也比较多。”他进而总结难点所在,字里行间,是一位译者在两种文字与文化间的艰难跋涉。其一,此书为议论性散文,翻译时不仅要求“信达”,精准流畅地转述思想,更需竭力复现著者的独特笔致。其二,书中广征博引,所涉中西文献浩繁,其间更夹杂李密庵《半半歌》、白玉蟾《慵菴铭》等篇章,寻章摘句,考据源流,实为不易。为攻克难关,黄嘉德屡屡修书请教,由著者亲自校订原文、指示出处。其三,“书中有一些特殊的文句或词字,颇费斟酌”,比如将“Old Ginger”译为“老而愈辣”这样的精妙译笔,就是黄嘉德询问著者意见并进行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成果。正是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黄嘉德的译本既忠实精准又富有文采,再现了原作的风貌与神韵。
此外,黄嘉德与萧伯纳相关作品的译介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1934年,他翻译的《萧伯纳传》由商务印书馆刊行,精准捕捉原作者笔下萧伯纳的神韵,将原文中幽默诙谐的笔调与从容亲切的叙述风格自然贴切地转化为中文。该译著后来入选“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在1983年再版,足见其学术价值与生命力。黄嘉德还陆续翻译萧伯纳的一系列剧作与书信,《乡村求爱》传神再现了萧剧中机锋的对话与深刻的社会讽刺,《萧伯纳情书》则展现出这位以犀利著称的剧作家内心的柔软温情。这些扎实的翻译实践,为他日后的外国文学研究积累了丰厚的一手经验。
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黄嘉德重视翻译理论的总结。他深刻认识到翻译作为跨文化桥梁的双重价值,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又引介外国文化转输,助力本国文化取长补短、革新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他强调语言能力是基础,“合格的译者首先必须精通两种及以上语言”。同时,他对译者的素质提出严格要求,即“冷静的头脑,忍耐的精神,苦干的毅力,忠实的态度和负责的心机”,并辩证地指出,翻译能力的提升需勤加练习,更离不开理论指导。
基于这些理念,黄嘉德整理多年翻译课程教学的珍贵材料,在1940年通过西风出版社推出《翻译论集》。此书以“有系统有条理”为原则,以“内容充实适当”为标准,精心辑录了严复、鲁迅等翻译名家的论述,分“翻译通论、论译名、论译诗、翻译的历史”四辑,向读者传达翻译原理、方法与历史的全方位认知。作为中国早期系统研究翻译理论的代表性著作,《翻译论集》一经问世便广受青睐,1940年1月初版后,同年3月即推出第二版,1941年5月又发行第三版。该书不仅成为当时翻译教育的重要教材,其系统化、整体性的编选策略,更为后世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框架。
1989年《萧伯纳研究》问世,这部著作堪称黄嘉德学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萧伯纳的专著。书中不仅细致梳理了萧伯纳的生平与创作脉络,更将其作品置于欧洲戏剧发展的宏大背景中加以阐释,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黄嘉德一生与文学结缘,以译笔为媒,在中西文化间搭建起真诚对话的虹桥,他的文化理想和赤子丹心,映照着闽籍翻译家跨越时空的学术信念与使命担当。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