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祁生文团队系统揭示月球背面月壤表现出较高黏性特征的物理机制,并从颗粒力学角度完整阐释了“黏”的原因。昨天,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嫦娥六号探测器返回地球后不久,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就曾透露,与相对较为细密、松散的嫦娥五号月壤相比,嫦娥六号在着陆区采集的月壤“似乎稍微黏稠一点,还有点结块”。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嫦娥六号研究团队的关注。
祁生文团队历时1年多,为29万余个月壤颗粒进行了分辨率1微米的高空间分辨CT扫描,精确厘定了它们的尺寸和形态。与嫦娥五号月壤和阿波罗月壤相比,嫦娥六号月壤的限定粒径最小,仅为48.4微米,且颗粒更细、形态更复杂,整体球度显著偏低。“这个现象很反常。通常来说,样品颗粒越细,形状越接近球形。但嫦娥六号月壤细小却粗糙,让范德华力与静电力的作用凸显,导致它更‘黏’。”祁生文说,这一现象可能与样品中富含易破碎的长石矿物,及月球背面经历更强的太空风化作用有关。
该研究首次从颗粒力学角度,系统阐释了月壤的独特黏聚行为,揭开嫦娥六号月壤的“黏性”之谜,为未来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下一篇:黄嘉德译笔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