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11月21日晚,随着主火炬缓缓熄灭,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圆满落下帷幕。30多名滨州健儿逐梦大湾区,斩获2金6银6铜共14枚奖牌!当灯光点亮赛场夜空,当乡音从颁奖台上传来,这份属于滨州的荣光值得我们铭记。
14枚奖牌背后,是一个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拼搏故事。11月13日,无棣籍名将王由良在柔道男女混合团体决赛中,携手队友一路过关斩将强势登顶,成功卫冕该项目金牌,为滨州夺得本届全运会首金。这位从无棣县体育中学走出来的运动员,在男子-73公斤级赛场憾失金牌后迅速调整状态,在团体赛中扛起重任,用20年柔道生涯沉淀的韧性诠释了卫冕冠军的实力。
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赛况跌宕起伏,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深陷绝境依然笑呵呵的滨州籍姑娘范思琦两战定乾坤,帮助山东女乒逆转夺金。可还记得,滨州体校训练馆里,那个攥着球拍、汗水浸透运动服的小小身影;在第22届省运会上,那个为滨州队拼到最后一刻的坚毅少年。面对排名世界第一的孙颖莎,她敢打敢拼;决胜盘对阵何卓佳0比2落后时,她每一分都拼得毫无保留,最终连扳三局实现惊天逆转。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输、对胜利的纯粹渴望,正是滨州少年初心的最好印证,也让她成为全队最耀眼的功臣。
刚刚25岁的鲁诗雨,在赛场上已经被称为“山东老将”了。也难怪,她年少成名,在多个国际大赛中斩获冠军。本个奥运周期,她改练赛艇女子单人双桨,从零开始的挑战没有磨灭她的斗志,从小组赛、半决赛的遥遥领先,到决赛时奋力冲刺摘银,依然表现亮眼。赛后面对新华社等央媒采访时,她的疲惫与释然写在脸上,倔强却藏在心中:“拿了冠军更好,没拿冠军再战。”当独自面对家乡记者的采访时,她却面露歉意:感谢家乡父老对她的关爱,会用百倍努力、更好的成绩证明自己,回报家乡。这段采访并没有出现在公开电视报道中——鲁诗雨,你的优秀无需向任何人证明,你每一次挥动船桨、每一次咬牙坚持,都诠释着体育精神的真谛。
赛场上属于滨州的高光时刻还有太多:甘霖和队友夺得赛艇女子四人单桨银牌后紧紧相拥,热泪盈眶;王馨雅在乒乓球U18团体决赛中顶住压力,用一次次缠斗保留比赛悬念;单长顺、王胜杰分获橄榄球、男子100米银牌,站上领奖台时脊梁挺直。这些构成了滨州军团亮眼的“银牌矩阵”。孙靖茹的摔跤铜牌、曹厚旺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计时赛铜牌、侯成龙的U20男排铜牌、王尊龙的武术散打铜牌、郭威代表北京体育大学夺得的武术散打男子团体铜牌、张旭尧所在团队的U16男子足球铜牌,还有很多位居前八的好成绩,展现了滨州体育多点开花的强劲实力。
这是一个足以让所有滨州人自豪的成绩。本届全运会山东代表团143枚奖牌中,几乎每十枚就有一枚来自滨州籍运动员。这“十分之一”的贡献,生动诠释了滨州体育在全省体育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耀眼成绩的背后,是滨州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输送领域的系统性布局和深耕细作。
其一,健全竞技体育培养体系,夯实人才培育根基。滨州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标准规范推进市体校建设,常年开设22个训练项目,在训学生稳定在800人左右,成为竞技体育争金夺银的主力军;7个县市区均有体校,实现县级体校全覆盖,成为人才培养的“桥头堡”;8所国家级、4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课余训练,成为我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
其二,跨界合作补短板,扩大争金项目覆盖面。滨州“开门办体育”,借助外部优质资源新上体操、滑板、射箭、霹雳舞、马术、水球等多个项目,将省运会参赛项目从22个拓展至30个,有效填补了项目空白,让争金夺银的赛道更宽更广。
其三,全域布局训练点,构建人才输送网络。市体校设立30处训练点,县级体校以“1+N”模式辐射带动120余处训练点,近7000名学生参训。如今,市体校每年录取的新生中,三分之一来自各训练点,人才输送的源头活水持续充盈。
其四,丰富赛事供给,点燃青少年运动热情。以市运会为龙头,构建起青少年比赛、中小学生体育联赛、青少年公开赛、幼儿体育大会四大赛事体系,全市每年举办青少年赛事超300场,参与青少年达30万人次,既推动青少年健康关口前移,更有助于发现好苗子。
作为山东省重要的体育人才输送基地,滨州已构建起科学的选材机制和畅通的输送渠道。本届全运会夺牌选手大多经由这一体系培养成长。随着“体育+”融合战略的推进,滨州不仅收获了竞技体育硕果,更通过赛事带动起全民运动热潮,搭建起具有滨州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体育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全运会闭幕,是终点,更是起点。“不服输、不退却、勇争第一、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已深植滨州这片热土。我们相信,随着体教融合的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必将有更多滨州健儿从家乡的训练场出发,走向更广阔的竞技舞台。
原标题:滨州健儿斩获14枚全运奖牌 为山东实现全运“五连冠”作出“十分之一”贡献,彰显体育强市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