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猪兜)
近期,生猪养殖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从提前终止猪场租赁,到多家行业龙头陆续叫停多个养殖项目、主动关停部分猪场,行业整体收缩产能的态势明显。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成本高企、市场供需失衡的现实压力。不少企业选择“减重前行”,通过终止项目、退租猪场、优化资产来应对行业寒冬。然而,就在这片收缩声中,一家以“清远鸡”闻名的企业,却凭借其在生猪养殖领域的深耕,成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一
行业收缩,产能调控成共识
今年以来,生猪养殖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多家养猪业龙头企业认为继续推进可能面临投资回报不达预期的风险;有的陆续终止七个猪场建设项目,将剩余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温氏股份也关停了部分猪场,有的因政策调整被划入限养区,有的则暂缓运营以进行升级改造。行业整体转向谨慎,反映出对当前市场环境的共识:生猪产能过剩、价格低迷,企业必须通过收缩战线、优化结构来抵御风险。
这一趋势也与政策导向相契合。农业农村部近期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产能综合调控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动态调整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开展逆周期调节,防止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政策鼓励大型企业提质增效,支持中小养殖场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主动收缩产能,既是对市场现实的响应,也是对未来稳健发展的布局。
二
“鸡王”的养猪经:穿越“猪鸡双周期”
在行业整体收缩的背景下,一家以清远鸡起家的企业却通过养猪业务实现了逆势成长。这家企业从2003年起步,最初以保护和繁育清远鸡为核心使命。创始人张正芬博士和她的丈夫肖文清都曾任职于温氏集团,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他们从仅有的3000只原种鸡起步,通过提纯复壮、山林放养、五谷喂养等方式,逐步将清远鸡的成活率从不足60%提升至96%以上,并使其成为年出栏超3200万只、市场份额占全国近六成的“鸡中之王”。
然而,尽管清远鸡在细分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其整体市场规模有限。数据显示,清远鸡市场规模在四年间仅增长约4亿元,而生猪市场规模则高达万亿元级别。面对这一现实,企业在2012年果断进军生猪养殖,逐步形成“养鸡+养猪”的双轮驱动格局。近年来,生猪产品已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稳定在六成以上。2024年,企业生猪出栏量达140万头,在中国西南部生猪养殖企业中排名第八,单头生猪毛利更是跻身全国规模化养殖企业第二。
这种双业务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缓解了单一周期带来的冲击。猪周期和鸡周期虽然都存在,但波动节奏并不完全同步。当猪价下跌时,鸡价可能相对稳定;而当鸡价低迷时,猪价或许正处于上升通道。企业通过两类业务的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整体利润的波动。然而,周期底部重叠时(如2023年),企业仍会面临较大压力。2023年,因生猪价格骤降,企业净利润一度亏损6.69亿元;而在2024年猪价回升后,利润又反弹至8.9亿元。这种“过山车”式的业绩,正是养殖行业周期性的真实写照。
三
全链条布局:从养殖场到餐桌
为了进一步抵御周期波动,企业近年来持续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招股书显示,其生鲜及其他产品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8.9%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3.0%。此次赴港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工肉制品、线下餐饮服务及技术研发等领域,包括建设智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发展以“清远鸡鲜切火锅”为特色的餐饮业务等。
这种全产业链模式,在养殖行业已有不少探索。通过向下游延伸,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原料价格波动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将生猪屠宰加工为品牌肉制品,或将清远鸡直接供应给餐饮连锁,既能稳定销售渠道,也能增强品牌影响力。不过,下游拓展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运营能力和市场开拓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业内专家所言,成功的下游延伸需要长期投入和精细化管理,必须在短期收益和长期目标之间找到平衡。
四
家族力量与资本支持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创始团队的坚持和资本的支持。张正芬和肖文清这对“学霸夫妇”既是技术专家,也是管理核心。他们的儿子张鹏飞海外学成归来后加入企业,负责数字化与供应链管理;多位侄子也在企业中担任高管职务,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家族治理结构。此外,核心团队中多人曾有温氏股份的工作经历,为企业注入了丰富的行业基因。
在资本层面,企业曾完成八轮融资,IDG资本、广东广垦、贵州中垦等机构先后参与。2025年8月的最新一轮融资后,企业估值已达约56亿元。尽管此前两次A股上市尝试均未果,但此次转战港股,显示出其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