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丰
《法藏蚕织图册:生产、织造和使用》 赵丰 李晋芳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年,我第一次造访法国国家图书馆之前,已通过不同的文献看到了法藏清末《蚕织图册》若干图片的价值。26年之后,因为写作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织机卷的原因,我下了决心一定要重新找到并看到这套图册的真貌。于是,我于2024年6月再一次来到巴黎,实现了我的愿望——我看到的,不只是《蚕织图册》的多个版本,还有大量法国代表团同一次获得的其他资料以及相关图像档案。
当19世纪中叶法国派往中国的拉萼尼使团从中国带回这一批珍贵的中国图像资料时,使团中有着对于丝绸极为了解的伊西多尔·埃戴,所以在收集中国丝绸相关资料时不遗余力,十分专业。他们想到的是要为法国这个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丝绸生产国,带回来自东方丝绸古国的生产信息,他们想从中国学到一些关于蚕桑和丝绸生产的秘密,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种技术,也希望寻找与中国的相似处,从而生产类似的丝绸,再打入中国市场。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们收集的这批《蚕织图册》,竟然成为19世纪中叶中国丝绸生产技术的全过程记录,是当时中国丝绸消费市场的重要写照。
今天,这部尘封的19世纪中国丝绸百科全书被我们发现、整理、出版,我们认为其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任何文化遗产都具有三重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法藏《蚕织图册》及相关的纺织图像从整体上来说,也具备这三种价值。
先看艺术价值。法藏《蚕织图册》是一套白描的外销画,而有不少人认为,外销画的艺术价值不高,因为外销画作的商业性过于浓郁,无法体现艺术创作的独立性。而且这些外销画画家大多名不见经传,笔墨技法等远低于同一时代的文人画家。
但事实上,外销画的画家们都受过相当程度的艺术训练,特别是一些有一定名望的画家,他们的绘画技法已相当成熟,其造型能力也非常强,能用笔墨勾勒几乎所有的人体部位、服装结构和与工作相关的各种器具。同时,他们的表现也极具个性化。顺呱和庭呱等画家画的虽然都是蚕织过程,但创作的思路和形成的结果还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庭呱的一套绘画之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画师对于笔墨的不同把握而形成最后不同的风格。这就是艺术的特色。
法藏《蚕织图册》的科学价值自不待言。元明两代,中国关于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的专著中赫赫有名的可举王祯《农书》和宋应星《天工开物》,但到了清代就乏善可陈。特别是关于蚕桑丝绸生产的著作,多以转录和摘抄为主,少有直接的调查和记录,尤其是缺少准确的插图,许多内容使人看不明白。清代焦秉贞《耕织图》虽然有图,但织图只有23幅,图中工具也有一些差错,文字只是配诗,不算真正的科学记载。而这两册《蚕织图册》,每册图数达144幅,还配有详细准确的文字说明,或是在机具上标以准确的名称和用途。很明显,这是在法国专家的指导或是要求下,由中国外销画画师画下的蚕桑丝织过程的分解图。这一时期,也是国外摄影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蚕织图册》虽然没有使用摄影技术,但也使用了与摄影相似的概念,一步一步地记录。这应该是19世纪中叶中国蚕织技术最为生动、详细、准确的记录了,也是我们研究科技史的绝佳材料。
最后看历史价值。文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物质文化遗存,绘画作为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实物遗存和真实见证,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蚕织图册》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背景,外销画本身也可以揭示当时的社会场景和形态,以及当时人们对社会场景形成的特定印象。作为对外文物交流的外销画,它的出现深深地打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烙印,其所具备的纪实功能和社会印象承载功能,使得人们得以通过外销画来了解清朝的社会场景以及这些场景给西方人所留下的印象。
从记录社会场景的功能上看,外销画具备传统文人画所不甚重视的纪实特性,它可以如实地呈现出清代晚期的社会面貌,如当时人们的服饰、所用语言,还有丝绸消费过程中的市场、百行百业、庆典、风俗等。外销画的创作者是寻求生计的职业画家,他们在追逐经济收入的同时,借助能够被西方世界理解和接纳的西画技法来描绘中国的生活场域,以满足来华洋人对东方世界社会图景的好奇。外销画的纪实特性在描绘中国社会场景时不受礼仪文化的束缚、不受统治阶层的操控,因此显得更加中立、更加真实。
外销画的制作以及销售,也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一个切面。法藏《蚕织图册》的制作和收藏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中法之间的丝绸贸易中的技术交流、市场占有和产业竞争等关系,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所以,现在有人提出了图像文献学的概念,把图像作为一种文献进行研究,是法藏《蚕织图册》的又一历史价值。
通过法藏《蚕织图册》,我们也看到了通过中国外销艺术品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可能性和途径。我相信,当翻开这本中国外销画册时,我们打开的其实是一个19世纪流传至今的密封胶囊,是一部19世纪的中国丝绸的百科全书。
(作者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丝绸艺术与丝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