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想来,这何尝不是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不执着于过往的遗憾,不焦虑于明天的未知,只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次相遇、每一份经历。
相遇时全力以赴,告别时体面释然。
心似明镜
允许一切流光照影
远方的朋友,此刻的你,是否感知到北方的冬意?今天的北京,风刮了整整一天,郊区也落了雪。
冬风掠过林梢,卷走最后几片残叶,便悄然远去,不恋枝头;冬雪落在阶前,待朝阳升起,便慢慢消融,不着痕迹。当小编伏案梳理这篇《夜读》文字时,忽然觉得,这自然的寻常景致中的智慧,恰是“来者相应,事去不留”的注脚。
人生如旅途,悲欢离合皆为客,唯有以澄澈之心承接当下,以豁达之态送别过往,方能在岁月中收获从容与安宁。
何为来者相应?事去不留,又是怎样的襟怀?
小编以为:
“来者相应”是对当下的珍视与担当。就像陶渊明面对人生沉浮,毅然选择“采菊东篱下”的归田园居,不是逃避而是对内心召唤的回应。他春耕夏耘,秋实冬藏,认真经营每一寸光阴,便有了“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生活中的诸多时刻,都需要这样的“相应”:
工作上接到棘手任务,全力以赴而非推诿敷衍;亲友遭遇困境,真诚陪伴而非袖手旁观;甚至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也能撑着孤伞前行。这种回应,是对生命的一种宣告: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面对它,接受它,转化它,然后带着全然的勇气和责任,笑面它。
如果说,“来者相应”是全然的接纳与承接,“事去不留”则是决然的释怀与放下。
你看诗人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跌宕,却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无论是人事的阴霾,还是生活的孤寂,都未曾在他心中留下长久的刻痕。他总能在困境中寻得乐趣,在失去后重燃热忱。
这便是“事去不留”的境界,不是逃避过往,而是不被过往束缚。
生活中,值得我们如此相待的场景俯拾即是。面对失误与遗憾,不必终日懊悔。就像一次考场失利,若纠结于过错,便会丢失下一次扬帆的勇气,不如及时复盘查漏补缺,化遗憾为经验;面对他人的误解与伤害,不必耿耿于怀。不懂你的人解释再多又何益?让怨恨滞留心中,只会掉进内耗的漩涡。
古人云“心似明镜,不将不迎”,这面镜子映照的,应该是当下的真实时刻,不滞留过往的影子,不预设明天的轮廓。它也只是映照,风来,雨来,云飘、影移,静静观看,不作取舍。
人生难得镜子般“允许”的心态,不与自己较劲,很柔软、很轻松、很坦然。以平静承接每一个发生,以洒脱送别每一段过往,当我们学会“来者相应,事去不留”,便会发现,想要过得舒展,蛮简单的:
凡事,诚心便好,尽力便够。能做的,问心无愧去做;不能改变的,坦然去接纳。
文|央视新闻《夜读》
图|Lost 7、视觉中国
更多好心态的分享
小编都写在诚意满满的
《夜读日历 2026》
挑选几张日历内页和大家共勉
愿君洒脱,多享自在
是的,前路有万千可能
来者相应,事去不留
允许一切在生命中自由流动
诚如,《夜读日历 2026》中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