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湄潭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奋力建设贵州最美乡村,全县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新闻发布会现场
湄潭县是一座因茶而兴、因茶而特的美丽县城。茶叶赋予了湄潭独特的魅力,引领支撑了湄潭“十四五”发展。
茶城实力更强了。全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21—2024年年均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突破15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6%,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占比下降2.1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占比分别提升0.3和1.8个百分点。主导产业持续强化,2024年茶叶总产值达69.1亿元、综合收入达166.4亿元。
茶业赛道更宽了。湄潭县坚定不移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全县生态茶园面积稳定在60万亩,连片茶园面积全国最大,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定的“全国重点产茶县域”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省重点打造的“三绿两红一抹”中,“遵义红”和“湄潭翠芽”两大品牌就出自湄潭。同时,积极顺应茶产业发展新趋势,聚焦新茶饮新赛道全面发力。2024年全县新茶饮产值突破4亿元、增长243%,荣登“2024年度茶业践行新质生产力县域”榜首。今年新茶饮发展继续保持强劲态势,前三季度产值已达5亿元、增长60%以上,有力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今年春节,“翠芽啤酒”一经推出,广受消费者青睐。现在常喝的奶茶中,很多原料茶都来自湄潭。
茶乡颜值更高了。湄潭县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99.5%,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稳定在100%。“十四五”以来,湄潭县积极推动“荒山变茶山、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美丽蝶变,成功创建第七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湄潭的乡村,最具特点的就是黔北民居。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坊“七大元素”合为一体,10万栋黔北民居与60万亩生态茶园相得益彰,处处是景、步步入画,看着就有美的享受。作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今年首届环贵州公园省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湄潭举行,选手们骑行在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的27°茶海路上,穿梭在蜿蜒的茶山间,将竞技运动的激情与山水风光的诗意完美融合。湄潭的美,静候朋友们来探寻。
茶农腰包更鼓了。湄潭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30余万茶农、700余家茶企深度融入产业链,实现收入共增、乡村善治。通过推进智慧茶园,发展机剪茶园、提高下树率,茶园亩均增收2000余元;研发桑抹茶、桂花红茶、刺梨红茶等新品,变现了群众的房前屋后、果蔬林地;依托县中职校,培育“湄潭茶师”、茶青经纪人,有效促进创业就业。创新“村播中心”农产品直播电商模式,培育农民成为新主播、数据成为新农资。2024年,助推本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3.43亿元、增长134.3%。今年成功入选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典型案例。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08,位列全省县城前三位,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茶文旅名片更亮了。湄潭县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有两大突出的文化名片。一张是茶文化的名片。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奠定了中国现代茶业科学基础,夯实了湄潭茶业发展根基。2024年,湄潭中央实验茶场旧址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工业遗产。一张是浙大西迁名片。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西迁湄潭办学七年,“求是精神”深植湄潭大地,也推动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发展。2006年,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茶乡儿女,涌现出了以“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杜富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也为湄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最宝贵的“富矿”。如今,湄潭县已连续成功承办11届贵州茶博会,环中国茶海、桃花江水美乡村茶宿带形成旅居新集群,“卖茶”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更具引流形态,茶叶、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画卷正在湄潭徐徐展开。今年前三季度,湄潭县住宿单位接待过夜游客增长23.4%。
记者:曹 轶
一审:龙菊珍
二审:李柏杉
三审:熊 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