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房地产发展进入新模式阶段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在规划、资金、运营、治理着力是重要抓手,从深层次解决存在的矛盾是加大改革力度的方向。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倪虹部长在推进会上表示,城市更新要着力在规划、资金、运营、治理四个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今年5月,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下称《行动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更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初见成效,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业态更加丰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进入构建新模式阶段,加快城市更新是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倪虹所强调的规划、资金、运营、治理等四个方面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也是城市更新过程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促进城市更新工作的良性快速推进。
首先,在规划方面需要突出安全和便民。
就安全方面来说,老旧小区普遍面临着电力、燃气、排水系统老化或者缺失,由此造成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为此,在城市更新规划中必须深刻认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是关键所在,系统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是重中之重。
在今年5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更新中)将继续抓好“里子”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燃气、供水、污水、排水、供热等地下管网的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就便民方面来说,规划要建立健全多层级、全覆盖的公共服务网络,优先补齐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合理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在城市更新中,部分区域的15分钟生活圈或许可以再缩短,以应对区域老龄化的特征,具体措施包括持续推进适老化建设,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等。
另外,城市更新的着力点是“更新”,而不是大拆大建。《行动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就是说,要避免城市更新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不能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第二阵地”。
其次来看资金和运营,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资金投入是城市更新的基础保障,资金主要来自3个方面,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社会资本的投入和城市更新区业主的投入。
数据表明,2024年,财政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等资金超过4250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等项目,地方上也为之提供了配套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城市更新的内容。
仅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今后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要明确投资者有合理收益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对城市更新的积极性。这方面还有很多探索空间,因为这是城市更新最重要的资源来源渠道。
最后是城市更新中的治理,城市更新不单要更新“硬件”,也要更新“软件”。
“硬件”指的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更新,“软件”指的是城市服务系统上的进步,包括现代物业管理等。前述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强调,要下功夫抓好系统治理和基层治理,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物业服务进家庭”,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硬件”和“软件”的更新都需要居民配合。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要为“十五五”规划开局打好基础。城市更新是房地产发展进入新模式阶段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在规划、资金、运营、治理着力是重要抓手,从深层次解决存在的矛盾是加大改革力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