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张家振 武汉报道
“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发展,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更好发挥跨区域联结型地区支撑带动作用。”“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期待,也为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局的关键节点,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大局?11月20日,第八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论坛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湖北经济学院举行。在主旨演讲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题,从战略定位、实践路径、经验借鉴等维度展开深度分享,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科产融合、流域治理等关键议题提供决策参考。
(出席第八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论坛的专家学者。受访者/图)据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付宏介绍,湖北经济学院自2018年成立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以来,紧扣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命题,牵头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已连续七年举办战略论坛,为区域重大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撑。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湖北省战略规划中心正式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秦尊文发布新书——《长江经济带省域副中心城市布局与发展研究》,通过系统梳理长江经济带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并提出布局、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省域副中心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以“四共”探索跨省协同联动机制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是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引领全国经济发展、引领全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世界级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指出。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受访者/图)据了解,杨开忠以《新质生产力:重塑未来的新一轮生产力范式革命》为题,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的生产力范式革命,是技术、价值、制度等多个维度的联动革命。“价值与制度协同出发的绿色化革命是新范式的价值基石;技术维度的核心引爆使得智能化革命抵达通用临界点;组织与场域的根本诉求促使韧性化革命成为新范式的生存法则。”杨开忠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的战略意涵与实践路径》为题,从国家战略层面剖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价值。在陈耀看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不仅是对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化,更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布局。
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在“十五五”期间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陈耀建议,以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为核心的“四共”作为探索的主要着力点。
“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需要让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融通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十五五’期间要在协同联动上取得新成效。”陈耀表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融通,需要在多个领域构建动力机制,比如政策引导动力、市场驱动动力、设施互联动力、科创协同动力、生态共保动力、产业链融合动力、利益共享动力等。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教授李琳团队则提出,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存在“基础研究推力不足、协同攻关拉力不够、成果转化粘合力不牢、要素供给支撑力不强”的“四力不足”矛盾,并提出了“五维发力”对策,即建设基础研究“集中区”、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畅通成果转化通道、汇聚科技金融“活水”、筑牢人才“蓄水池”。
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当前存在的问题,李琳团队提出,关键要强化“四力”,即战略引领力、要素集聚力、产业辐射力、协同组织力,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间的高质量联动发展。
据了解,在省域发展格局中,湖北省曾提出打造“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格局,即以省会武汉市为龙头,建设襄阳市、宜昌市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汉襄宜”“金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全省。
对此,湖北省战略规划中心副主任陈涛提出,湖北省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已经从单级增长走向区域协同。针对“汉襄宜”“金三角”当前存在的问题,陈涛建议,构建“顶点带动、廊道展开、多点支撑”格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整体能级;推进区域交通廊道高速化、网络化发展实现城市“直联直通”;推动区域一体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推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助力“金三角”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标杆。
以“他山之石”提供模式参考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融合共生,既需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探索新路径,也需要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提供模式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专家曾刚以《流域经济的域外经验与长江发展启示》为题,系统分析了莱茵河、北美五大湖流域的发展模式。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实际,曾刚提出了“三链融合”发展路径:在生态链上,建立流域级生态补偿制度;在物流链上,升级长江干线航道,建设武汉市、重庆市、上海市智能港口群;在创新链上,串联成渝、中三角(即“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科创资源,推动跨区域协作。
武汉大学教授、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则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实践探索及其启示》为题,分享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成熟经验。吴传清表示,长三角地区通过“顶层设计+平台载体”双轮驱动,已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针对长三角地区建设“科创飞地”的实践价值,吴传清特别强调,长江中游城市群可借鉴这一模式,推动武汉市与长沙市、南昌市共建“离岸科创园”,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据了解,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华以《深入推进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为主题,结合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案例,分享了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杨凤华表示,“十五五”时期,扬子江城市群将聚焦创新、融合、效率、协调“四维”驱动,以构建“1小时创新链”“2小时产业链”“3小时供应链”的产业发展格局为目标,构建“1+2+3”小时的产业时空体系,推进共建宁镇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一体化示范片区,打造锡常泰(无锡市、常州市、泰州市)跨江融合发展联动区,推动上海市宝山区、太仓市、启东市、南通市海门区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等三大融合区建设,实施高铁、高速、港口“三网贯通”工程,并成立省级协同办公室,完善跨区域考核机制,持续深化融合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
在《未来城市多元发展路径》报告中,豫章师范学院副院长王万山结合英国伦敦、丹麦哥本哈根、美国波士顿、德国汉堡以及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城市和国家在未来城市布局的探索案例,勾勒出了全球及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蓝图,绿色、智能、协同将成为核心关键词。
王万山建议,“十五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要以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为核心,通过人工运河织密水运网络,结合智慧物流与数据共享,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通过技术创新与区域协同的持续发力,推动城市从单一功能布局转向绿色、智能、普惠的综合发展生态。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