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亚·德诺拉
《音乐庇护: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疗愈》 提亚·德诺拉 著 萧涵耀 译 译林出版社
《音乐庇护: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疗愈》一书主要关注音乐、治疗、健康与幸福。我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有据可依的理论来阐明:音乐何以有益健康,它能创造哪些条件,有何特别之处;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音乐如何开展所谓“庇护”实践。我借助“庇护”这一术语,来描述从某一地点、某一时刻、某一忧虑情绪中逃离出来、稍作喘息甚至“振奋心神”的过程。所谓“振奋心神”,就是仿佛置身于万物之流,在其中创造性地嬉戏,享受与他人的认同或联结,感受快乐,意识到痛苦正逐渐缓解、慢慢消失。
此书所关注的是可中介、可转化的音乐活动,这种中介过程与音乐的特质有关。一些音乐疗法通过钢琴演奏,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个小时或几分钟),展现了音乐如何改善局面(“显然好多了”“为此感到欣慰”)。音乐同样可以在较长的时段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期的音乐实践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这些研究揭示了音乐何以帮助我们应对医疗困境、慢性疼痛和精神疾病。概言之,它们解释了音乐如何通过提供故事和意义来提升心理韧性、加强身份认同,并增进社区联系。
迄今为止,涉及音乐与健康的研究仍未解释音乐的运作机制。如果音乐与健康存在联系,那么音乐究竟做了什么,它又是怎样做到的?尽管精心设计的随机临床试验也许能让我们相信音乐的确有效,但这仍未解决问题的根本,即“它是怎样做到的?”现有对音乐“活性成分”的探索虽已展开,却多受限于“音乐-心智-大脑-个体”这一狭隘框架,忽视了实践维度、他者影响、制度环境、集体行动模式和信念体系、主体间性、具身化和物质世界等关键要素。更值得警惕的是,各种场合都在滥用“音乐力量”这一修辞,却没有思考音乐的本体论问题——音乐的对象是什么?可以理解成一种刺激吗?它的边界在哪儿?它在何种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这个概念在被阐释时足够灵活吗?“音乐力量”这一修辞往往回避了这样一个问题,即音乐的接受过程是在聆听音乐的个人与参与音乐创作的个人之间发生的,但在相关的研究中,“个人”却越来越多地被简化为“大脑”。
这一领域存在许多严肃的神经科学研究,例如神经处理机制如何促进了与音乐相关的共享情感体验,但大量文献过分关注“音乐和大脑”这一单一维度,理解问题的重点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的音乐体验才对。
换言之,我们并非只是大脑。大脑与心灵、头骨、血液、神经系统、骨骼和身体相连,这听起来像是在转述《骨曲》:“背骨与颈骨相连/颈骨与头骨相连,哦,聆听上帝的作为!”实际上,大脑还与你自己,与其他人及他们的历史,与语言和学习、记忆和联想、习惯、文化建构的价值观、习俗、身体互动、场合、情境、共同体验、气候、饮食、空气质量、电磁电流,乃至许多我们认为其外在于个人的事物相连。因此,在理解音乐是什么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时,我们应当将这种整体性的联系纳入其中。
正是考虑到这种整体性,考虑到它被大脑研究忽视的现状,我认为关于音乐和健康的研究急需一个社会的、生态学的研究范式,需要一个将音乐和音乐活动理解为具身化社会实践的范式,正是这种具身化实践塑造了音乐促进健康的属性。这种生态学视角对我们思考音乐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客体,以及应该如何将这一客体纳入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关键就在于超越将音乐视为用于医疗目的的刺激、辅助、工具的单一观点;相反,音乐是一种文化实践,一种有意义的共同实践,它对健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对(作为社会生态学一部分的)音乐的运作机制进行(基于实证的)理论解释的时机业已成熟。通过揭示文化的运作过程,这样的研究无疑可以极大地丰富文化社会学。
(作者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音乐社会学教授)
上一篇:10月我国社零额同比增长2.9%
下一篇:美丽的无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