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第一股”摩尔线程即将登陆科创板。
今日(11月24日),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为“摩尔线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股份数量为7000万股,发行价114.28元/股,创下年内新股发行价格新高。
根据摩尔线程此前发布的公告,公司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为7000万股,发行价格为114.28元/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8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为75.76亿元。该股将在2025年11月24日进行网上和网下申购。
其在公告中披露,截至2025年11月19日,摩尔线程已收到286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7787个配售对象的初步询价报价信息,报价区间为88.79-159.57元/股,拟申购数量总和约为729.99亿股。在剔除部分无效报价后,仍有7766个配售对象符合条件,有效申购总量达到704.06亿股。机构投资热情可见一斑。
据悉,此次IPO,摩尔线程拟募资80亿元,投向新一代自主可控AI(人工智能)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AISoC芯片研发项目等。
公开资料显示,摩尔线程成立于2020年6月11日,注册资本约4亿元,主要从事GPU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摩尔线程法定代表人为张建中,他曾担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在GPU行业拥有近二十年的积累和丰富经验。此外,摩尔线程多位核心高管也有英伟达公司的工作经历。
11月21日,张建中回应投资者提问 图片截取自上证路演网
据上交所官网消息,在11月21日举行的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上,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张建中回应了约200个问题,内容涵盖公司技术路径、业绩预期、行业发展等。
在交流中,有网友提到,公司称旗下消费级显卡MTT S80有英伟达RTX 3060级别的性能,但受限于驱动,3年仍然不能和3060在同一水平。
对此,张建中坦言,与国际龙头公司英伟达、AMD等企业相比,公司在技术积累、产品性能等方面仍需持续提升。
他表示,英伟达在GPU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其产品在性能、兼容性以及超大规模GPU集群建设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公司产品在部分性能指标上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对部分“卡脖子”领域核心产品的突破。例如,公司MTT S80显卡的单精度浮点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RTX 3060。
张建中补充道,目前,公司依托统一的MUSA架构,已经自研并发布了DirectX 12图形加速引擎,成为国内率先实现这一突破的GPU厂商,打破了过去美国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局面。基于此,我们的产品可以有效支持包括 DirectX 11、DirectX 12、OpenGL、OpenGL ES和Vulkan在内的多种主流图形API。
“图形API和驱动生态问题,确实是决定用户体验和产品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我们投入巨大力量持续攻坚的方向。对于新一代消费级显卡,我们会在持续投入研发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和用户反馈,在合适的时机推向市场。”张建中说道。
截至目前,摩尔线程已成功推出四代GPU架构(苏堤、春晓、曲院、平湖),产品覆盖AI智算、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图形渲染、计算虚拟化、智能媒体、个人娱乐与生产力工具等领域。据其介绍,除MTT S80显卡外,基于MTT S5000搭建的千卡GPU智算集群效率超同等规模国外同代系产品;智能SoC芯片“长江”在图形渲染、内存带宽等方面超越高通骁龙8295。
对于产业未来,张建中表示,未来,随着AI的应用不断开发,对于GPU等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预计将会爆发式增长。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预计到2029年,中国GPU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3635.78亿元,公司对算力基础设施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仍未实现盈利,累计亏损已超过14亿元。
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摩尔线程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0.46亿元、1.24亿元、4.38亿元,接连大幅增长;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18.4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
2025年上半年,摩尔线程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已超过2022年至2024年的营收总和,但仍陷入亏损,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2.71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约为14.8亿元。其预计最早可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从毛利率情况来看,摩尔线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0.45%、27.84%、72.32%和69.17%,整体呈现上涨趋势。但公司此前预计,2025-2027年间,整体毛利率总体将呈下降趋势,2027年毛利率较2026年略有提升。
对此,张建中回应称,GPU行业处于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张的关键阶段,公司作为国内GPU芯片领域的新兴企业,仍处于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的重要时期,研发投入较高,客户导入需要一定周期。未来,公司将通过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市场拓展和成本优化等多方面的努力,逐步改善亏损趋势,实现盈利目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