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誉炜
在中秋的细雨中漫步于成都的街巷,老舍先生笔下那“可爱的成都”,又换了一副模样。八十多年过去,抗战岁月的安宁期盼,早已化作如今的满城烟火与蓬勃生机,让人一不小心就深陷其间,爱上它的万千气象。
成都的魂,一半藏在山水里。青城山的晨雾带着三分仙气,沿石阶而上,湿润的空气中飘着草木与泥土的清香。古木参天蔽日,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点,耳畔是潺潺水声与清丽鸟鸣。登上老君阁俯瞰,群峰如黛,云岚自在游走,方才懂得“青城天下幽”绝非虚妄。都江堰的水,守护着成都的命脉。站在伏龙观前看鱼嘴分水,岷江被巧妙地一分为二,内江灌溉,外江排洪。江水拍打堤坝,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的智慧,至今仍在滋养天府平原。触摸斑驳的石壁,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那是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也是成都生生不息的底气。
走进街巷,成都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宽窄巷子“新旧交织”,宽巷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老墙铺满爬山虎,茶馆里不时传来盖碗碰撞的清脆声响——穿蓝布衫的堂倌提着长嘴铜壶往来穿梭,将滚烫的开水注入茶碗。窄巷充满时尚气息,咖啡馆的玻璃窗凝结一层水汽,手作店的橱窗里摆着憨憨的玩偶,艺人坐在竹椅上捏面人,指尖翻飞间,眉眼灵动的川剧变脸形象跃然而现。
转角处,就能触及成都的文脉。穿过写有“草堂”二字的朱漆大门,竹林掩映青瓦茅屋,杜甫曾在此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陈列馆里的诗卷,有力的字迹透露出对和平的渴望,与今日之草堂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越发感到安稳的可贵。文殊院的香火里夹杂书香,红墙竹影间,信徒们手持香烛缓步走过,面带虔诚。偶有僧人到藏经楼抄写经文,笔尖划过宣纸的声音,与大殿里的诵经声交织成美妙的旋律。适逢秋日,银杏叶给古寺铺上一层金毯,踩上去软软的,尘世的喧嚣仿佛被隔绝在外。
值得回味的,还有舌尖上的温柔慰藉。街边的火锅店冒着热气,红亮的锅底翻滚,香气霸道地钻进鼻腔。毛肚脆嫩,鸭肠鲜滑,黄喉弹牙,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挑逗。至于那些藏在角落的味道,担担面的红油里卧着葱花,麻酱的醇厚与辣椒的鲜香激烈碰撞;钟水饺皮薄馅嫩,蘸着微甜微辣的酱汁,口感丰富,层次分明;三大炮在石板上“砰砰砰”作响,裹上黄豆粉,甜而不腻,软糯可口。
始于风景,终于人情——对成都的眷恋,也逃不过这一定律。老战友的头发已有些花白,却还是当年帮我往前线寄包裹时那副热心肠;自从听说我要来,他早早备好了我爱吃的灯影牛肉和郫县豆瓣。他不忘从挎包里翻出当年寄包裹的存根,纸张已然泛黄,字迹却清晰可辨:“前线多保重,后方有我们。”想起那些收到后方寄来的书信与包裹的日子,我不禁眼眶发热。
这些年,每次来成都,热情的老战友们总会陪我转一转。他们带我逛春熙路,看车水马龙;带我游锦里古街,览点点灯火;带我去科技馆,观科技新貌……老舍先生笔下的成都,是“在抗战中还能保持着几分闲逸”的地方;如今的成都,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巨大的变迁,是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的,就像几位老战友所说:“当年我们在前线拼命,不就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安稳日子,为了国家能越来越好吗?”
成都,有山水的清幽,有文脉的厚重,有烟火的温暖,有情谊的绵长。爱上成都,或许不需要理由,又或许,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笑容、每一段回忆,都是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