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新型储能迎来新机遇
编者按
储能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新型储能是储能领域的重中之重。近期,储能需求爆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应用将不断被拓展,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将不断壮大。
产业微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夏金彪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对构建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增强新型电力系统适配能力作出系统部署,其中多处提及储能相关建设与发展要求,指出要大力推进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建设,挖掘新能源配建储能调节潜力,提升利用水平。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刚刚印发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为新型储能行业未来两年的发展定下基调和发展目标。该行动方案提出,从2025年到2027年,三年内全国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频频出台政策,持续加码新型储能建设。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频频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9月份,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在政策的频频发力下,新型储能产业已经步入规模化、商业化的关键期。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
新型储能是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与传统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储能的“新质”在于其技术的多元化和不断创新,涵盖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多层次、多场景的储能应用体系。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4%。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为除锂离子电池储能外的主要技术路线,占比均为1.0%。同时,也有多个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万千瓦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单体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投运,一批构网型储能项目落地实施,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等创新技术路线加速应用。
新型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过去,中国的能源产业在上游受制于人,中游大而不强。如今,新型储能让中国在能源革命的关键领域占据了全球制高点。中国企业已占据全球电化学储能出货量90%以上的份额,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技术、成本、规模上建立了难以撼动的综合优势。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储能。这充分说明新型储能在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行动方案,从宏观指导到微观执行,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强,不仅为新型储能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还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预期,有利于产业资本的长期投入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新型储能产业前景广阔,但新型储能在规模化、商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成本与商业模式尚需进一步突破,部分新型储能技术的初始投资成本仍然较高,影响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此外,虽然电力市场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以及产业链的日益完善,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乃至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