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光电材料产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正以“乘数效应”赋能千行百业,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11月23日,普陀区举办以“聚‘光’协同 创‘芯’未来”为主题的沿沪宁光电产业研讨对接会,汇聚了60余位来自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相关高校、企业的光电产业院士学者、业界领袖与创新力量参与,旨在打破地域壁垒,深化产业链分工协作,找准光电产业“智研普陀、智造沿沪宁”协同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普陀区委副书记赵勇,副区长周如意等出席会议。
赵勇在致辞中表示,普陀区在光电产业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用好人才汇聚优势,与顶尖学者深化合作,为产业发展献计出力;用好高校院所协同优势,疏通产业链接的快车道,打造更多创新“核爆点”;用好沿沪宁辐射带动优势,强化人才、机制、政策、载体等关键要素支撑,为光电产业发展构建起“雨林型”的创新生态系统。
洞见未来:共谋产业发展新格局
普陀在光电产业领域有着良好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拥有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在此扎根;上海化工研究院、航天科工、中国建材等大院大所研发成果瞩目。为进一步夯实发展优势,活动邀请了产业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行业前沿趋势、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路径等关键问题分享观点。
褚君浩院士成长于普陀、曾工作于普陀,为国际著名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他提出了碲镉汞(HgCdTe)的禁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现场褚院士深刻剖析了光电信息传感技术、光电能量转换技术以及智能制造及仪器设备发展现状与未来应用趋势,也为普陀区打造沿沪宁光电与智能传感产业园分享了他的思考和建设路径。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陈树君则聚焦光电设备与制造领域,分享了他在具身智能与光电传感方向的思考与探索。
而为深入探索“智研普陀、智造沿沪宁”的可行性,找准普陀和沿沪宁城市各自发展光电产业的切入口,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更邀请嘉宾们结合自身领域,分别从高校科研、企业实践、产业服务等不同视角出发,为沿沪宁各城市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强化产业链协同,提供了许多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精准对接:产学研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本次会议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实现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融合。
对接会上,来自沿沪宁高校院所的代表们率先推介了重点创新成果。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享了光纤光栅在机器人智能感知中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则展示了原子层材料界面调控与宽光谱智能感知技术的最新进展;上海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所带来了光电显示领域特种材料的产品化开发及应用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代表了学术前沿,更具备极高的产业化价值,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企业方也积极发声,发布了迫切的技术开发需求。昇视唯盛科技、轩田智能科技等企业代表纷纷上台,将自身在光电产业细分领域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与攻关需求公之于众,寻求沿沪宁“最强大脑”的支持。
这种“你出成果,我出需求”的双向奔赴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对接效率。现场还特别邀请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参与,派出多位技术经理人提供专业供需对接服务。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坚实支撑,上海普陀光电技术创新中心也在活动中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致力于整合普陀区、联动沪宁沿线城市的高校园区、科研机构与企业,打通光电产业“技术孵化-中试转化-场景应用”这一完整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推动技术加速转化落地和产业化。
政策护航:营造开放协同的一流创新生态
会议现场,普陀区科委、桃浦镇分别作了政策和营商环境专题推介,展示了普陀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和优良发展生态。其中,区科委本月刚刚发布的《加强沿沪宁协同创新、支持创新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引起了与会企业代表们的广泛关注。
这一政策针对沿沪宁企业在跨区域发展中遇到的攻关难、成本高、转化慢等实际痛点,通过“七条政策”逐一研究破题。举例来说,第2条支持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条款,支持创新主体依托“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开展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单个项目最高可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第1条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条款,进一步调整优化了资金拨付进度,将原来的“后补贴”的支持方式调整为“前资助+后补贴”,都针对性回应了企业跨区域协同以及研发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诉求。
会后,与会嘉宾前往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和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参观调研。
原标题:《聚“光”协同,破圈融合!普陀区举办沿沪宁光电产业研讨对接会》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钱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