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蚌埠新闻网)
转自:蚌埠新闻网
秸秆制成的衣服、薄如蝉翼的玻璃、用“智慧泡沫”做成的鞋子、能够发电的建筑幕墙和屋顶……当今世界,新材料正以颠覆性力量重构生活场景,全方位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曾经的想象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作为连续五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的承办地和中国玻璃产业创新高地,近年来,蚌埠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持续深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一大批新材料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集聚了大量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书写着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新篇,彰显着“淮河明珠、智造之城”的创新实力、产业潜力与发展活力。
市民了解丰原集团使用秸秆制成的餐具。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为主导,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411家新材料企业全年总产值突破660亿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
原创性成果纷纷涌现
2024 年 12 月 29 日,世界首片 8.6 代 OLED 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安徽蚌埠正式下线。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科创资源丰富,大院大所众多,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等驻蚌院所,是玻璃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源。凭借科创优势,我市着力壮大新材料产业,集聚了凯盛科技、康宁药玻、丰原集团、海华科技、佳先股份、壹石通、先导新材料等龙头企业,研发生产了众多“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自主开发出全球唯一全流程化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连续刷新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光电转化效率世界纪录,量产世界最薄的0.12mm超薄浮法信息显示玻璃,下线全省首片自主生产的汽车玻璃……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及相关企业技术、资源优势,我市构建了新型显示、先进光伏、特种玻璃(硅基)等产业链,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显示产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城市,正奋力打造“中国玻璃谷”。
丰原集团是国内唯一拥有生物可降解材料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企业,生产可降解餐具,以玉米、秸秆、木薯等可再生农林资源为核心,全程无石油基成分,实现 “从农田到餐桌” 的全生物基闭环。
年产50万吨乳酸、年产30万吨聚乳酸项目,建成后产能居全球第一;4万吨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生产线和5000吨酶制剂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丰原成为国家生物基材料行业的“链主”企业……依托丰原集团等先进技术优势,我市构建了从乳酸菌种制备到聚乳酸终端制品的完整产业链技术体系,系统掌握聚乳酸全产业链工业化生产技术,建成全球产能规模最大、产品链条最全、技术工艺最强的聚乳酸产业链条。
除了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我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先进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产业也实现快速发展,占据着国内重要份额。其中,海华科技自主研发的间甲酚、L—薄荷醇生产工艺,打破了国外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雪郎生物L—苹果酸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壹石通在锂电池涂覆材料勃姆石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中恒新材料的高纯超细电熔氧化锆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昊方机电拥有国内首条大规格粉末冶金生产线,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新技术不断突破,新产品纷纷涌现,蚌埠的新材料产业正成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点。
送政策搭平台强支撑
新材料产业持续壮大
康宁药用玻璃有限公司产品占据国内重要市场份额,保障医药包装材料安全。蚌埠市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源于其深厚的产业根基和精准的战略定位,更得益于在政策、平台、要素等方面的强力支撑。
在政策引领方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通过深入推进“智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和“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项目落户,打造了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特别是作为多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的承办地,蚌埠坚持以会为媒,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搭建了高规格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
在平台支撑方面,我市拥有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先进玻璃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新材料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42个,固镇和淮上省级化工园区2个、化学原料药基地1个;先后获批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玻璃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显示模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光电玻璃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基聚合材料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生物基聚合材料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研发保障。
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8英寸 MEMS 晶圆生产线建设不断迎来关键节点。致力于成为国内高品质 MEMS 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的领航者,逐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引领带动国内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在要素保障方面,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中国玻璃谷”等产业集聚区,在及时兑现有关政策的同时,积极帮助新材料企业和项目争取国家、省政策及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等作用,构建了涵盖政策、创新平台、人才、产业空间、金融等多维度的要素保障体系,全方位支撑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一系列有力支持举措下,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今年1至9月,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65.95亿元,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
多链条融合赋能发展
壹石通的锂电池用勃姆石等产品市场份额均居全球前列。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的连续成功举办,为蚌埠市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展示开放创新形象、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也让蚌埠拥有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多链融合的关键载体。
通过多链融合,新材料产业向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不断迈进。凯盛AGM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志着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特步5G工厂的建设,展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潜力。我市多层次、广覆盖的产业发展平台矩阵相互赋能,为新材料企业提供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方位服务。
蚌埠高新区中材新材料是年产 20000 吨电熔锆刚玉产品项目,涵盖磨料级、耐火级、铸造级等多规格产品,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电熔锆刚玉生产基地。
通过多链融合,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越聚越多。前四届大会累计吸引海内外新材料领域院士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金融及投资机构高管等约6500人参会,签约项目408个,总投资额3839.09亿元,这些项目和专家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推动了产业能级的整体提升。
通过多链融合,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通过全球嘉宾集聚和媒体传播,“蚌埠新材料”城市IP放大,城市产业、功能、品牌全方位跃升。蚌埠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作,为新材料产业对接国际市场和全球创新资源提供了重要通道,越来越多的国际创新资源向蚌埠集聚,推动着新材料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蚌埠将坚持以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为重要抓手,继续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放大平台集聚效应,进一步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加快建设“淮河明珠、智造之城”和推动皖北地区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记者 顾楷 陈昂 文/图)
上一篇:两市融资余额减少58.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