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没有职工个人发展的企业,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左宗申,对43年前创业时就坚持的“依靠职工办企业”理念体会愈加深刻,“要建百年企业,必须让职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企业一道共创共享共发展。”
宗申集团从一个街边的摩托车修理铺,发展成为如今年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双500亿”、拥有2.7万名职工的中国企业500强之一,如何避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的种种管理弊端和局限?宗申集团的做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每个奋斗者都有成长升职的空间。
43年来,集团95%的中高层管理者从一线职工晋升,青年技术骨干占比达41%,5年厂龄以上职工占总人数90%。
还有这样一组数据,承载着宗申集团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故事:技术技能人才1.3万余名,国家级技术能手26名,省市级工匠120人,国家认证工程师300余名,“多能工”2000余人;全国劳动模范2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9名、市级劳模及行业标兵120余人……
成长之基:留人育人、锤炼精兵
2006年7月进入宗申集团的刘勇,就是集团的两名全国劳模之一。今年,60岁的他退休后又返聘回到集团下属的宗申航空发动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宗申航发”)。
“如果没来宗申,我可能一辈子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刘勇说,“宗申集团的发展给了我不断成长、实现个人梦想的平台。”
入职宗申集团之前,刘勇是一家国营厂的钳工。进入宗申后的10年间,他在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工程中心和机加部从事模具维修工作,醉心于维修、改进装配工具与生产模具,不断精进技能水平。他先后进行了16次改革创新,仅动手制造的设备装置就为企业节约费用数十万元,在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方面的贡献则“无法估量”。
2009年9月,他参加了重庆市委新经济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的重庆市首届民营企业职工技能大赛,获得钳工组第一名。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荣誉和收获接踵而至:转年,他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评上了技师;2012年2月,获评“重庆市第三届优秀技能人才”;2013年11月,重庆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授牌“重庆市刘勇首席技师工作室”;201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要不是企业提供舞台和机会,作为一名普通技术工人的我很难成长起来。”刘勇感慨道,“在这里真切感受到工人的价值所在。”
“奋斗创造幸福”的价值理念,在宗申集团深入人心、蔚然成风。集团工会主席梁华是一位“老工会”,他告诉记者,集团始终践行“职工是百年基业根基”理念,积极构建起“竞赛练兵—创新攻坚—成长赋能—成果共享”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让产业工人在产业变革一线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采访中,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装备工程师昝伟与刘勇有着强烈的共鸣。2003年进入宗申集团的昝伟,从事机修20多年,始终扎根技术一线,擅长自动化设备改造与设计,是车间里的“定海神针”。
这位“宗申工匠”、重庆市第三届制造行业职工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项目冠军、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倍感幸运:“这里的普通工人,只要肯钻技术、有真本事,就能被看见、被尊重、有奔头!”
重塑职业荣光,核心在于为职工搭建 “干事创业的舞台” 与“价值认可的通道”——10多年前加入宗申集团的集团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陆箐深谙其中道理。
2015年前后,宗申集团开始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瞄准新兴制造产业,加大产业升级力度。转型升级后,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需求愈加迫切。
提升职工技能,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举措。宗申版“八级工”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应运而生。
陆箐告诉记者,集团将一线技术工人分为学徒工、普工、多能工、全能工、技师、高级技师、研发主管和首席专家8个等级,并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坚实的成长台基铺就,技术工人如何脱颖而出?深化劳动竞赛,是锤炼技能精兵的重要途径。
据梁华介绍,集团构建了 “班组练兵—部门比武—公司擂台”三级竞赛机制,年均开展核心工种技能竞赛超50场,实现100%产线覆盖,推动超30%的青年技工成长为多能工;选拔优秀职工参与国家、市等各级竞赛,培育国家级技术能手、省市级工匠、“宗申工匠”。
“竞赛砺精兵、精兵强企业”,良性生态由此形成。
这样的案例与数据,梁华信手拈来: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载体,选拔竞赛尖兵组建航空发动机等12支技术攻关队,将赛场技法转化为专利,其中超百项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氢能摩托车等高端产品,极端工况稳定性提升40%。
为“创建百年企业”持续储备人才,多元畅通的发展通道是极为重要一环。
宗申集团践行“一线职工也能成长为企业脊梁”的理念,科学设置了5大岗位族群、17个岗位序列,不同序列的通道之间互相对照,使符合条件的技术工人能进入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序列。陆箐说:“这样一来,职工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选择,从而实现等级晋升、职称晋升、职务晋升有效衔接、有序转换。”
“没有企业发展,就没有职工成长。反之也是一样的道理。”陆箐告诉记者,形成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环,不断巩固“血脉相连、同心同向”的思想基础,构建起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与“事业共同体”,这是“宗申留人育人的独到之处”。
创新之海:主动作为、敢闯敢试
有这样一件事,让维修改造“大咖”昝伟印象尤深。
那是2016年夏天,有一次,他在调试设备时突发意外,机床“砰” 的一声发出巨响,上百万元的设备剧烈晃动,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公司总经理恰好在旁边,但他并没有责怪,而是默默转身回了办公室,“装作没看见”。
“那种无声的信任,比任何鼓励都有用,让我们知道,可以甩开膀子干!”聊起这段往事,昝伟情绪有些激动,反复说起公司领导“转头就走”。
后来,设备自然是修好了。此前一年的2015年,昝伟带领团队用两个多月时间掌握了机器人自动线的相关核心技术,为企业成功改造出一条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此后一年的2017年,他带领团队自行组建了一条压铸生产线的自动化作业岛,这是公司第一条自主建设的自动化生产线,也让公司成为重庆市内首家实现自主建设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
面对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的转型浪潮,宗申集团勇立潮头的“秘诀”就在于,打造“人人可创新、处处能突破”的实践平台,赋予广大职工“创新主人翁”的身份。
遨游在创新创效的海洋,昝伟一发不可收拾。对2016年那件难以忘怀的“糗事”,他最深刻的感触是“公司给了我们创新试错的机会”。
在宗申集团的采访中谈起创新创造,“试错”是个高频词。
“一个生产摩托车的企业能做出航空发动机吗?”10年前,宗申航发成立,这样的质疑声一度相伴相随。
尽管有政府的利好政策在引导、有整个集团的“家国情怀”在支撑,但宗申航发技术副总经理黄友和同事们都明白,要打破质疑,必须依靠创新研发,做出产品。
“搞发动机,你首先得造出来,再是转起来,才能让飞机飞起来。”黄友说,这些并不是易事,需要长期投入,“让我们深受感动的是,企业给了我们试错的机会,在试错中历练成长”。
黄友与昝伟为何有如此相同的感受?
“通过平台赋能,激发职工们‘主动作为、敢闯敢试’的创新创造活力。”梁华解释道,宗申集团始终坚持立足一线岗位、组织一线产业工人、解决一线问题,把产业工人创新全面融入企业研发体系,持续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把产业工人创新全面融入企业研发体系”,刘勇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揭榜挂帅”技术攻关的故事,是最生动的注脚。
“企业放权给我们,让我们充分拥有创新研发的空间。”在宗申航发 C115航空活塞发动机项目攻坚战中,刘勇带领团队进行数百次材料试验,最终成功突破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瓶颈。
当搭载 C115发动机的彩虹无人机划破长空,刘勇在试飞现场激动不已:“这就是我们产业工人对‘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的最好诠释!”
工匠之光:薪火相传、产业报国
采访左宗申时,他说:“从创业之初,企业就讲究师徒传承。最近,有个搞技术的年轻人好几次提出想拜我为师,要跟着我学管理。”
次日,到宗申航发采访黄友,这位80后说,这些年他常向左宗申汇报工作、请教管理,获益颇多。
“是你提出想拜左宗申为师吧?”“就是我。”黄友答道。这位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有着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工作履历的年轻人,2016年5月通过人才引进进入宗申集团。
师徒文化,刻进了宗申集团的基因,肇始于初创之期,此后不断更迭完善。
如何搭建一个“师带徒”制度落地的稳健载体,让工匠精神和技术薪火相传,从而壮大人才队伍、延续企业生命力?
2016年,宗申集团进一步拓宽业务版图,进军航空发动机领域,成立了宗申航发。
这一年,51岁的刘勇主动请缨,进入全新的领域,成为宗申航发的样件工程师。同年8月,“刘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打造一支汇集集团各技术工种、跨行业跨部门技术队伍的想法落地生根。
劳模创新工作室既是技术攻关的“突击队”,也是经验传承的“孵化器”。“传帮带、师带徒”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刘勇告诉记者,工作室构建起了“三维育人体系”:纵向建立“新职工—技术骨干—首席技师”成长通道,横向打通“钳工—电工—编程”跨岗位培养路径,深度融合“技术创新—项目攻关—专利转化”实践平台。
这10年间,刘勇领衔的工作室获重庆市总工会授予“重庆市示范劳模工作室”荣誉称号,成员发展至200余人,培养技术骨干40多名,每年带头攻关项目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达千万元。
成绩,是宗申集团“师带徒”优良传统的耀眼结晶。
据陆箐介绍,集团建立起了完善的师徒文化体系,每年安排培训经费200万元,分阶段、分通道、分层级开展人才培养,截至目前累计培育技术技能人才1.3万余名。
“要让导师愿意教、徒弟愿意学,就得保障制度的落地。”陆箐表示,集团为此制定了“导师考核激励办法”——导师的带教成效与晋升、奖金挂钩,徒弟的技能提升速度纳入个人绩效考核。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抵不过一群人的智慧。”这是刘勇常挂在嘴边的话。产业报国的背后,是宗申集团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工作室的技术骨干、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喷专业室主任刘俊是一位女师傅,95后黄洪伟是她的徒弟。
倾囊相授、悉心指导,短短两年,黄洪伟就取得了不少发明专利。“好好做下去,一定会比我强。”刘俊说起徒弟满眼都是欣赏和骄傲。
传承让工匠精神生生不息。类似刘俊、黄洪伟这样的师徒故事,在宗申集团不胜枚举。
刘勇在宗申集团的岁月即将进入第20个年头。“只要国家需要航空发动机,我就会一直在宗申干下去。”坐在镌刻着个人姓名的工作室里,刘勇一席话朴实坚定。
这是一颗产业工人的赤子之心,是大国工匠的时代之光,更是职工与企业“同心同向”的发展之道。
上一篇:强化协同联动 加强督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