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2025年11月,上海的政经脉搏突然加速。
11月13日,嘉定汽车城的生产线旁,市委书记陈吉宁正在调研制造业的“心脏”;11月14日,一场汇聚了浦东、临港、徐汇、松江等9个关键区域“一把手”的座谈会密集召开。
两天的高强度行程,目的是为了解答一道关乎未来的命题:
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即将启航的十字路口,
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将如何定义下一个五年?
如果说之前的信号是零星的拼图,那么这两场会议,实际上已经为上海2026年至2030年的发展蓝图——“十五五”规划,勾勒出了清晰的骨架。
告别“舒适区”
迎来“战略敏捷”
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五年规划而已,按部就班不好吗?
但在陈吉宁书记的讲话中,我们读到了不同寻常的紧迫感。他用了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词——“战略敏捷”。
当今世界,百变局加速演进,技术变革一日千里。上一秒还是蓝海的赛道,下一秒可能就已红海翻腾。过去那种“定个目标走五年”的线性思维,已经难以应对当下的非线性波动。
所谓的“战略敏捷”,
意味着上海必须像一家创业公司一样思考:
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技术产业变革、甚至人口结构变迁中,保持极高的敏感度与灵活性,这要求既要看清远处的大趋势,又要能迅速调整当下的姿态。
对于上海而言,“十五五”则被定义为
“乘势而上的全面发力期、
转型升级的攻坚决胜期”。
请注意,“攻坚决胜”这个词,这意味着,容易摘的果子已经摘完了,接下来要碰的,都是硬骨头,包括:
如何让“五个中心”从“基本建成”走向“全球影响力”?
如何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保持城市活力?
如何在外部封锁中实现硬科技的突围?
政府在焦虑,每一个身处上海的企业和个体也在迎接这个挑战:
在这个周期里,很可能没有中间状态,
要么进化,要么淘汰。
嘉定样本
为了读懂“十五五”的产业逻辑,我们必须深读陈吉宁书记的嘉定之行。
选择嘉定作为调研样本,意味深长。
嘉定是上海制造业的底盘,尤其是汽车产业,曾是上海最引以为傲的印钞机。但现在,这里正处于转型的风暴眼。燃油车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的厮杀正酣。
在嘉定,市委书记没有给诸如“加大投资”这类药方,
而是极具针对性的“顺应趋势”与“生态重塑”。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整车制造已经不够了,那未来的汽车是什么?
答案是——
装在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
因此,上海“十五五”的制造业逻辑,将发生根本性偏移:从“造壳”转向“造脑”。智能驾驶算法、车规级芯片、核心传感器,这些才是未来五年上海制造业要争夺的高地。
有意思的是,或者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这次调研特别强调了
“生产性服务业”。
这是一个被很多公众忽视,但对经济至关重要的概念。
在这个大纲里,我们看到了研发服务、工业软件、数字广告、生产性互联网平台的影子。这说明,上海正在试图打破制造与服务的界限。
未来的工厂,
就是写字楼里的代码、屏幕上的数据和云端的算力。
对于嘉定,乃至对于松江、青浦、金山等所有产业大区来说,这是一场认知的根本变革:
只有让服务业为制造业注入“灵魂”,
制造业才能在“十五五”期间守住上海的实体经济底盘。
九区“赛马”
寻找自己的“独门绝技”
在11月14日的座谈会上,上海最具代表性的9个区的负责人围坐一堂,像极了一场“誓师大会”。
陈吉宁书记对各区的要求,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
锻长板、补短板、找方位、筑优势。
这暗含了“十五五”的一个重大转变:
拒绝同质化内卷,鼓励差异化“狂飙”。
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切面:
浦东与临港,将扮演“特种部队”的角色。它们的使命是“为国家试制度”。
在“十五五”期间,不要惊讶于这里出现任何大胆的改革举措。无论是跨境数据的流动,还是离岸金融的突破,那些在别处“不能做”的事,这里不仅要做,还要做成规模,然后复制给全市。它们是上海乃至中国经济的“压力测试舱”。
中心城区(如徐汇、静安、杨浦),
要精修“绣花功夫”。这里的空间已经饱和,不能再搞大拆大建。
“十五五”期间,它们的增长点在于“浓度”。杨浦要利用高校资源,把围墙里的专利变成市场上的产品;静安和徐汇则要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把全球的首店、首发、首秀留在这里。它们拼的是单位面积的产出(GDP)和创新的浓度。
郊区新城,
则要解决“有城无产”或“有产无城”的尴尬。过去的五年,五个新城拉开了框架;接下来的五年,关键在于“品质”。如何让在嘉定造车、在松江搞科研的年轻人,愿意真的住下来,而不是每天像候鸟一样往返市区?这就需要更优质的学校、医院,以及更便利的交通。
这种“各美其美”的布局,
旨在构建一个类似于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
大树(核心区)提供庇荫,灌木(郊区)提供屏障,藤蔓(创新企业)自由生长。
我们都在棋局中
宏大的规划,最终都要落脚到微观的个体。
你可能会问:
这一切与月薪XX的我何干?
事实上,“十五五”规划的每一次落笔,
都可能改变你我未来五年的生活轨迹。
首先,大家请盯紧“新质生产力”这个词。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依然是上海不惜一切代价要砸穿的墙。但这其中会有细分变化,比如嘉定的汽车芯片、浦东的创新药出海、徐汇的大模型应用。跟随政策的指挥棒,往往能找到阻力最小的航道。
其二,请重点关注“产教融合”和“人才高地”。
上海正在渴求能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型人才。无论你是做代码的、做金融的,还是做传统制造的,在这个五年,提升数字化技能将是保住饭碗并实现跃迁的唯一路径。
作为普通的市民,
我们还可以期待一下“人民城市”的新样貌。
座谈会特别提到了城市更新、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这意味着,咱们家门口的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卫生中心的升级、甚至周末露营的郊野公园,都将被纳入这个庞大的计划中。
上海的野心,不仅是做全球的金融中心,
还要做一个让老人安心、让青年悦心、让孩子开心的
宜居之城。
2026-2030,这五年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全球地缘政治的博弈、技术奇点的爆发,都将给上海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正如吉宁书记所言,
我们要在国家战略中“找准方位”。
这两场重磅会议,其实就是上海在风浪到来前,提前校准罗盘。
上海的“十五五”蓝图已现。
这是政府的作战图,
也是这座城市里2500万人的机会清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