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本报记者 牛冰洁
“十四五”期间,邯郸经开区以行政服务改革为抓手,聚焦利企便民核心目标,全面叫响“邯郸办事不用跑”品牌,创新审批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效能,让行政审批从“群众跑”变为“数据跑”,从“多头办”变为“一窗办”,用改革实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年来,经开区大刀阔斧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打破部门壁垒,将审批窗口集中整合为医保社保、公安、不动产、工改、企业开办、税务等6个专区,并将关联性强的多个事项和高频事项集中整合为咨询、办理、企业服务、金融服务等中心。将行政许可、备案等四类审批事项划转至区行政审批局,并将其余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审批事项的统一管理。
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审改股耿龙飞表示,在打造“邯郸办事不用跑”品牌过程中,服务模式实现了从“面对面”到“肩并肩”、从“窗口办”到“上门办”的转变,从“多窗办”到“一窗办”的高效整合。同时,创新推出减时限、减材料、减环节、容缺办、帮代办“五张清单”,在施工许可、房地产预售等关键环节实现“8小时出证”“审批手续不过夜”,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缩减85%。
“今天来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作,通过前期与现场工作人员的微信沟通,把资料已经全部进行了确认,确认好之后把资料拿到现场,十几分钟我们就完成了竣工验收备案工作,通过这样线上加线下的互动工作,大大提升了效率。”邯郸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安环科科长王正说。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五年来经开区积极探索“容缺办理”“承诺即备案”等创新模式。通过建立容缺受理清单,对非关键材料允许“先办后补”,目前已有28项事项实行容缺办理,所需材料减少约24%。在企业投资领域,“承诺即备案”模式将审批时限从1个工作日压缩至“即办即结”,自2025年以来,已有168个企业投资项目通过该模式快速落地。
耿龙飞介绍,通过系列举措的深入实施,推动审批从“被动服务”向“主动赋能”转变,形成“能快就快、能简则简”的审批新风貌。有效压缩审批时限,持续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优化全区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经开区加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广企业注册“一网通办”、个体户登记“冀时办”,推行“一窗受理、统一出证”闭环管理,并落实“一业一证”改革,实现了“一证准营、一码亮证”。推出营业执照“掌上办”升级服务,通过数据自动预填、智能预审,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传统方式的三分之一,电子营业执照即时生成,让创业门槛再降低。
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市场服务股葛文超透露,“十四五”期间,全区新设立经营主体共计20141家。其中,企业8717家,同比增幅128.9%;个体工商户11424家,同比增幅129.2%。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经开区更注重服务的“温度”。通过组建帮代办队伍,实施“上门服务”,让企业群众感受实实在在的便利。改造后的政务服务大厅环境舒适,不仅提供免费复印、停车、茶歇、图书等惠民服务,还贴心准备了豆浆、面包等简餐,以及共享雨伞、充电宝等便民要素,最大限度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我今天来审批大厅主要是办民非证的增项业务,工作人员态度特别好,对我进行资料上的认真指导,办理非常快,基本上一个小时就已经办完了,效率非常高。”企业人员吴玲说。
群众饶丹丹表示:“在孩子办理医保业务时,工作人员全程带领我一起办理,办事的流程非常方便、快捷。环境也特别好,还给我们提供了免费的豆浆、水果等简餐,让我感觉非常暖心。”
“十四五”期间,邯郸经开区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服务凝聚发展合力,行政审批工作的每一项突破都转化为营商环境的优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经开区将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精细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为打造“邯郸办事不用跑”品牌、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提供更坚实的政务保障。
下一篇:移村苹果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