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在关岭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一面面山坡披着波光粼粼的“蓝色铠甲”,初冬的阳光洒在300多万块光伏板上,将太阳能转化成一股股电流。
这是贵州目前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总投资超66亿元,规划装机容量约185万千瓦。截至今年6月末,已实现并网容量120万千瓦。这里也是我省现代能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北盘江畔的水电巨轮到威宁的高山风电场,从石漠化治理的光伏基地到地下百米的地热系统,我省正大力构建“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能源产业新格局。特别是今年以来,风电、光伏项目一个接一个建成发电,装机容量持续攀升,可再生能源发展迎来新局面。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约60%,年发电量已突破千亿千瓦时,其中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40%左右,为能源结构优化打造了“贵州样本”。
在构皮滩水电站,5台发电机组将奔腾的水流源源不断转化为强大电能。站在电站观景平台上远望,230.5米高的坝体巍峨耸立横锁乌江。这个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的超级工程,与上下游7个水电站组成“梯级水电联合调度系统”,通过七级电站的梯级利用,把乌江干流的水能综合利用率提升到87%,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目前,这7座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共计834.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89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万吨。
我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前列。乌江、南盘江、北盘江等江河穿行崇山峻岭间,水流湍急,落差巨大,为水电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构皮滩、洪家渡、引子渡等大中型水电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清洁电力产能,也让水电在我省能源结构中长期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
相较于水风光,地热能源在我省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但潜力不容小觑。我省部分地区地热资源丰富,辖区内分布着多个地热区块田,尤其是浅层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热导率高和可再生能力强的特点,以及埋藏浅、温度高、储量丰富等优势,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目前,全省地热利用主要集中在温泉旅游、康养保健等直接利用领域。2023年,省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地热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从5个方面加快发展全省地热能产业,并明确,到2025年在贵阳、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基础条件好的市(州)建成一批地热能供暖(制冷)试点示范项目,到2030年基本形成全省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60余个,供暖(制冷)面积约1110万平方米。全省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3.15亿吨标准煤,可供建筑供暖(制冷)面积344亿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冬季供暖、夏季制冷,民商两用的发展格局,并建设了多个试点示范项目,应用效果明显。
依托长期稳健的水电基础,乘着风光发电的迅猛发展东风,加上积极探索地热等新兴能源,我省正在精心构建一个水、风、光、热多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新体系,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持续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