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AI·镜界—南京人工智能生态街区
“新滨江”效果图
数字大道
软件大道
雨花数据线公园
雨花万象天地甜品节
“及时雨”数字社区平台
华夏机器人表演太极
小行社区“小米行”大食堂
□ 本报记者 周敏 通讯员 喻华轩
五年又五年,一座城区的奋进足迹清晰而坚定。
在南京雨花台区,“十四五”这段征程,以“全面创新”破题,以“全域高新”落笔,写就了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实践。
2021年,南京立下“软件产业四年迈进万亿”的雄心。作为核心承载区,雨花不负重任——今年,全区软件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大关,有力撑起这座城市首个万亿级产业的脊梁。
更不辱使命。从运载火箭到在轨卫星,从三峡电站到南水北调工程,一批雨花企业自主研发的基础软件,已深度嵌入国家重大专项脉络,见证中国软件从“软实力”到“硬支撑”的跨越。
与产业进阶同步。“两桥”地区“重整山河”,名校、名院、公园、综合体逐步兑现,“数字城”从蓝图走进现实。西南翼,拥有全区80%未开发用地的“新滨江”片区也澎湃而来,为产城融合打开全新空间。
发展的落脚点,终是人民的向往。从“幸福三圈”到“双托双进”(托老、托幼、进社区、进园区),再到高质量人口人才计划,“年轻的城”以全龄友好的生态,回应着37万青年的期待——乐业、安居、生娃、养老,每一步都与时代同频。
站上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雨花的故事即将翻开新页。这座更年轻、更创新的现代化城区,正邀每一位同行者,执笔共赴下一程山海。
一路向新,担纲名城标志区
当货主发起运输需求,“运吨吨”智慧航运平台便基于实时水文与船舶动态,通过AI算法秒级匹配最优运力,传统“船找货”变成“货找船”。从武汉到南通的某航线,因其规划的“顺流+夜航”策略,航运效率提升47%。
11月23日,位于软件谷的AI·镜界——南京人工智能生态街区开街,“运吨吨”便安家于此。孕育了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的沃土上,381家AI企业朝着“江苏智能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全速奔跑——“十五五”期间,要集聚1000家AI上下游企业,核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如同哥伦布勇闯数字时代的“新大陆”,雨花以“起大早更要赶早集”的紧迫感,将航向对准数字经济全产业链,锚定“数字城、新滨江”的战略坐标,在软件大道周边空间趋紧、产业体系偏软的发展焦虑中,开启了从规模扩张到显示度跨越的再出发。
关键一跃,落在信创赛道。以长期被“卡脖子”的操作系统为例,翼辉信息历时17年,研发国内首款内核完全自主的大型工业实时操作系统“SylixOS”,并于去年1月11日,助力引力一号火箭将三颗卫星顺利送入轨道。“中国技术标准将不断被采用。”同样怀揣国产软件梦想,诚迈科技总经理、统信软件董事刘冰有信心。
这仅是“数字蓝海”的一角。信创、智能网联汽车、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已形成400亿、140亿、96亿的规模矩阵。而新一代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前沿赛道,更涌现出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亿维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雷达遥感星座等硬核成果。
4800多家软件企业的创新意志,让雨花“数字城”的愿景加速变现。2025年,该区软件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占全市35%、全省20%。其中中小企业产值贡献度权重上升,产业结构展现出更强的抗周期能力。
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雨花重点抓“软硬结合、数实融合”,以软件赋能制造业,发展新型都市工业,构建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十四所、华士电子等为骨干的轨道交通动力装备产业集群,以亿嘉和(维权)、天创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能特种机器人产业集群,双双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近公布的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雨花8家企业上榜,总数达35家。
数字经济是雨花的最大优势,都市工业是雨花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循着这一思路,“新滨江”着力招引与软件业协同的新型都市工业,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7月,中国宝武南京总部揭牌,共建梅山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同月,中电光谷落地打造“南京OVU雨花智谷”,项目一期启动区占地约121亩,投资总额约12亿元。
从全国首条以产业命名的软件大道起步,到如今数字大道与滨江大道纵横贯通。这条不断延伸的产业之路,承载着雨花“双千亿”的雄心——到“十五五”末,软件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6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南京打造世界级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标志区”。
全域更新,精耕宜居理想城
空中俯瞰“两桥”地区,一条绵延8公里的绿廊,如一根盘绕的数据线,上天下地,将割裂的城市空间一一缝合。这是我省首座“高线公园”——雨花数据线公园。该项目在近期南京城市更新亮点项目调研中,获住建部专家高度认可。
公园之下,雨花万象天地综合体与街区陆续亮相,“来斯”巨型艺术字成为现象级打卡点,“十一”甜品节单日吸引10万人次,区域商业热度持续攀升。与此同时,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雨花院区已进入施工尾声,预计明年下半年投用,雨花人民即将迎来家门口的“名院、名医、名科室”。
过去的“两桥”,因长期与主城割裂,沦为南京南部洼地,“两桥”更新改造由此成为该区“一件大事”。随着拆迁完成、路网拉开、资源导入,这21.4平方公里“脱胎换骨”。今年5月成功出让的地块,为这片区域写下最新价值注脚。
存量改造的步伐从“两桥”向全域拓展,涉及类型更广、改造空间更大。雨花创新推行“一案一策”,以“陪伴式更新”提升居住与公共空间品质,以“渐进式更新”激活产业空间潜力,让老区域焕发新活力。
南京压缩机厂搬迁后,尤家凹1号一度沉寂。历经数年改造,这处工业遗产正“回归”居民生活——菜场、超市、羽毛球馆相继运营,养老中心开业在即,“幸福三圈”正从旧时光中走来。同在长虹路片区,走过六十余载的南京玻纤院也步入更新实施阶段。改造将打破传统厂区封闭格局,植入运动设施、休闲广场、社区花园等,打造开放共享的社交空间。
该区还存在相当规模的老旧楼宇、低效园区和闲置用地,多元更新路径由此催生。曾经依赖财政补贴的板桥生态园,引入社会资本后转身“稻香部落”文旅项目,今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40%。
在土地资源趋紧的背景下,雨花尝试通过“嵌入式”服务综合体实现功能叠加与服务融合。赛虹桥街道小行社区内,一楼大食堂为老人提供热乎饭菜,5月龄宝宝在隔壁托育点“咿咿呀呀”,二楼由小行医院开展心理疗愈,三楼为声乐、舞蹈、朗诵等多功能活动室。曾与社区零交集的宝妈林双,如今每周带着两娃来上课。
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片区,“新滨江”拥有较多待开发用地,同样选择将存量更新提升至战略高度。梅山老生活区纳入南京市第三批城市更新试点,梅山街道计划打造“钢铁小镇”,推动工业旅游从“网红”走向“长红”。
当目光和期待不断聚焦,城的品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去年,“新滨江”行动方案正式出炉,借鉴“雨核”发展经验,围绕“人”的尺度展开,坚持配套设施先行。一中、琅小等优质教育资源及省第二中医院均有意向进驻。
在近年区委全会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升综合承载力”成为高频词。随着“城”与“江”相拥前行,“新雨花”正稳步迈向那座宜居宜业、全龄友好的“理想城”。
投资于人,释放37万年轻力
“在一次重要人物保障活动中,现场有13支保障团队,只有我们拦截成功了。”郭鑫洋与团队研发的无人机反制系统,一战成名。
2021年,他从北京南下,选择雨花成立云上筋斗,正是看中了这里完备的产业链生态:有人才、有技术,在研发攻关上能和十四所等企业紧密协作,莲花湖一带广阔空域方便进行产品测试。
雨花没有辜负这朵“筋斗云”。软件谷提供2000平办公场地,区委组织部、区工信局为其申报双创人才拿下近400万元奖补——一步步扶持,助力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天使+轮融资,今年销售额预计1个亿。
现代产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雨花深谙此道,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推出人才新政“12条”,以项目支持、人才基金、住房福利等真金白银,滋养每一个创新创业梦想。
90后哈佛硕士郭原池跑来雨花创办司凯奇,四年间攻克新能源重卡电驱化关键技术,打造出多款“中国第一”。年轻的梁晓瑞带领渡盈光电,实现通信基础器件从材料到装备全链条自主,更主导制定国内该领域首部产品标准。在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活跃着逾2800名工程师;11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中,人才企业占比过半。
创新浓度与产业高度被这帮“技术流”不断刷新。从陈思宁的傲拓科技、韩辉的翼辉信息,到王继平的诚迈科技,他们研发的软硬件产品,已在国防装备与信息安全等领域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
良禽择木而栖是动态过程,优秀的青年人才如同候鸟,哪里气候环境宜人,就往哪里翱翔。雨花4800多家软件企业,以及前瞻布局的新兴产业、未来赛道,都是天然的“人才磁场”。然而,“引得进”人才只是第一步,“留得住”“过得好”,甚至“愿意生”才是关键。
雨花用最大诚意、最优资源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年轻人的城”。打造菁英人才公寓、宁青驿站等安居载体,落户市属五大名校,建设省妇幼保健院总部,推出二手房当年落户入学、零成本创业工位等青年政策,覆盖了吃、住、行、医、娱、购、婚、育——这些关乎生活的“关键小事”和决定未来的“人生大事”,在雨花的人才生态中都被郑重以待。
洞察年轻人的婚恋需求和交友困境,该区进一步深化“花为媒”品牌,为青年人才“牵红线”。一个通过企业工会集体报名,一个被病人“安利”而来,中兴通讯软件开发员杨光和小行医院中医师张文瑶在此结缘,并成功领证。
被他们深深牵挂的父母、子女,又该如何安顿?雨花连续两年将“双托双进”列入全面创新十大项目,因地制宜新建或嵌入养老及育幼阵地,开展普惠、精准服务,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投资于人”的前景清晰可见。近年,雨花人口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市6.12个百分点。新增就业人员平均年龄最小、平均学历最高,在职职工收入居全市首位。此前,“两桥”地区华润置地中心开盘,超半数为软件谷程序员购置。该区也蝉联“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区县级)”“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区县级)”。
全面创新,落准改革及时雨
8天完成注册,当月开票,次月纳统,首季度产值破亿——得益于区数据局“容缺受理”机制,某再生能源企业在梅山街道“落地即冲刺”。
工程建设项目从拿地到开工,过去需120个工作日。2021年起,雨花推动审批改革,通过告知承诺、桩基先行、拿地即开工等举措,实现项目“分步走”办证、“踩油门”开工。NO.2021G37地块审批用时40个工作日,NO.2022G43地块压缩至23个工作日,NO.2023G06地块更以11个工作日刷新“南京纪录”。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新征程上,雨花领题建设“数字城”——以数实融合做强“数字内核”,以数字赋能推动“全域高新”。
首创“联合拿地、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分割出让、统一配套、集中托管”模式,软件谷发展公司与8家企业共建云密城。面对轻资产企业融资难,科创金融改革全市先行,与省市联合设立专项母基金,撬动更多资本投硬科技。“创新创业”链条不断拉长,直至成为“示范”。
数字思维融入改革全链条,推动产业升级、服务提速。针对惠企政策落实流程繁、到账难等“中梗阻”,该区开发“及时雨”政策直达平台,以“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方式发放奖补资金37.6亿元。同步上线的民声直达平台,实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
进入新发展阶段,雨花以数字底座提升“数字城”治理精度。2022年以来,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推进“智慧雨花”平台,打通24个部门、25个业务系统,共享数据1.7亿条,实现“一网统管”下的治理升级。
在铁心桥街道铁心社区,区城管局整合208处监控接入“及时雨”数字平台,构建24小时智能监测网络。在“桦加沙”台风期间,平台实时调度人员开启易涝点排水口、加装警示装置,在精准排险中“跑赢风雨、守住安全”。相关案例获数字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奖”,并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
新时代的改革,不是零敲碎打的修补,而是全面系统的深刻变革。“雨您共建”便是一场共同协作的冲锋。全区6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8个街道(园区)的68个社区结对,构建“实事共办、难题共解”的帮扶闭环。
在雨花街道花神庙社区,针对花神科技园空置面积,区委办协调招商,盘活9000平方米载体;区生态环境局与板桥街道三山社区共建“无废社区”,专班助力企业破解环保审批。这不是简单的机关与社区连接,而是通过资源重组与系统联动,催生“1+1>2”的聚合效应。
改革向纵深推进,更多目光投向“百姓所盼”。“府院合作”等改革举措推动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发轫于古雄街道的“喘息服务”被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列入立法内容;入选首批“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共建区(县)”……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该区11项改革试点被国家部委、省级部门交流推广。
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迎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五年。这座“最年轻、最创新”的城区,一如它过往的每一次抉择,正以风驰之姿,奔赴下一场向“新”而行的远征。
上一篇:青春高淳,给你无限热爱的理由
下一篇:国内首个自主选育纯黄色甜樱桃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