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动力。铜川作为“一圣四杰”故里,坐拥历史、非遗、红色文化等多重资源,耀州区地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文化底蕴厚重。为破解乡村文化发展瓶颈、释放文化赋能实效,笔者立足耀州区乡村文化现状,在“四大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实难题”,提出优化路径,为文化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提供可借鉴的“耀州方案”。
亮点纷呈——“四大实践成果”
近年来,耀州区锚定文化资源整合、服务品质提升、文旅融合突破、文明乡风培育四大目标,创新举措、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文化从“有阵地”向“有活力”、从“有活动”向“有影响”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浓郁文化气息。
(一)织密“三级网络”+打造“特色载体”,让文化资源“活”起来
以“全覆盖、强功能、重传承”为导向,构建起“区—镇—村”联动的文化资源整合体系。在阵地建设上,为129个村(社区)配齐文化管理员,向40个贫困村投入136万元完善文化器材,建成16个图书馆分馆、11个文化馆分馆,实现三级文化网络无死角;同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民服务大厅、农家书屋“三站合一”,让基层文化阵地兼具服务与治理功能。在特色载体打造上,建成邢双喜书法小院、袁英民乡村曲艺小院等7个市级文艺小院,年均开展惠民演出超40场,覆盖群众超万人;打造照金红色教育综合体、关庄柳公权书法传承综合体、小丘镇家风家训馆、天宝路街道移风易俗馆、王家砭好人文化综合体、柳林生态文化综合体等场馆,串联起溪山胜境景区等多条旅游精品线路,让文化传播与精神培育同频共振。设立6处非遗展厅、1处传习基地、20个民间艺人工作室,培育秦绣小院等特色文化小院,通过“非遗+理论”进校园、线上技艺直播,让孙思邈养生文化、耀州面塑等非遗资源融入现代生活。
(二)建强“队伍品牌”+丰富“群众生活”,让文化服务“暖”起来
耀州区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构建起“队伍+品牌+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区共组建416支文艺队伍,建档文化志愿者1200余人,形成扎根基层的“文化生力军”;年均开展“耀”你好看、“书香耀州”“耀水大舞台”等品牌活动500场次,放映公益电影2000余场,服务群众15万人次。其中,王家砭村农民诗社创新“一三三”模式,刊印期刊100余期,《赌徒的忏悔》等作品成为全国文明村建设“文化引擎”;永安广场“红歌会”“秦腔小剧场”每周两次常态化演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成为常态。
(三)打造“特色IP”+带动“产业增收”,让文化价值“转”起来
依托文化与生态资源,推动文旅融合从“单一观光”向“体验消费”升级。红色文旅方面,照金香山景区获评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照金红色文化创意街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景区推出“红色少年向前冲”沉浸式体验、红色研学课程,让游客在感悟革命精神的同时带动消费。乡村旅游方面,培育马咀欧洲风情小镇、溪山胜境等景区,马咀佰仌民宿、溪谷小苑获评省市级星级民宿,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产业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文化增收”。
(四)夯实“阵地基础”+强化“示范引领”,让乡村风气“淳”起来
以“阵地+典型+共建”为抓手,推动文明乡风培育走深走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复兴少年宫”纳入全国试点,建成140个实践所(站)、14个乡村少年宫,培育6个全国文明村;1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9人荣登“陕西好人榜”,树立起可学可做的道德标杆。同时,推动村(社区)与学校、企业结对共建,全国文明村王家砭村与耀州瓷领军企业唐宋陶业结对传承耀瓷文化,组织文艺家协会与镇(街道)实践所(站)结对,推动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文明乡风在文化互动中深入人心。
瓶颈待破——“三大现实难题”
(一)人才“空心化+专业化”双短缺,文化发展“缺动力”
一方面,后塬山区青壮年大量外流,留守人员以老人、儿童为主,活动形式多为传统表演、电影放映,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乡村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专业文化人才扎根,导致文化活动质量不高、创新不足。
(二)产业“同质化+弱配套”双制约,文旅融合“缺活力”
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数乡村旅游停留在“农家乐+采摘”模式,未能挖掘历史、非遗文化内涵,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意愿低。二是理论与产业“两张皮”,红色研学仅讲历史、不融时代精神,乡村旅游仅重体验、不重文化传播。三是资金缺口制约配套升级业态拓展。
(三)活动“依赖性+单一化”双问题,文化服务“缺实效”
一是自主策划能力弱。二是形式内容滞后。三是理论宣讲“重形式、轻实效”。
破局突围——“三大优化路径”
针对现存问题,耀州区需从“人才+阵地”“文化+产业”“文化+文明乡风”三个维度发力,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从“有进展”向“高质量”跨越。
(一)构建“人才+阵地”双轮驱动,筑牢文化振兴“硬基础”
一是实施“人才赋能计划”,每月组织文化管理员、文艺能人开展系统培训,提升专业能力。二是组建“复合型宣讲队伍”,选拔基层干部与文化专家结对,通过“每周共研、每月互讲”,培养“懂理论、通文化”的骨干。三是升级“综合性文化阵地”,以文艺小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打造集理论宣讲、非遗展演、培训体验于一体的阵地。
(二)打造“文化+产业”融合样板,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树立“大文旅观”,整合照金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柳林朱鹮生态资源、田园风光等,打造“红色+生态”“非遗+研学”精品线路;推动“一村一品”,马咀村深化欧洲风情、王家砭村做强诗社IP、柳林村发展朱鹮主题民宿,避免同质化。二是拓宽“产业路径”,开放耀瓷制作、农产品加工车间,打造“文化+工业”旅游。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引入专业团队运营民宿餐饮,让游客“愿停留、肯消费”。
(三)创新“文化+文明乡风”机制,涵养乡村治理“软实力”
一是深化“文明乡风实践”,健全一约四会,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二是激活“乡贤文化力量”,开展“寻找新乡贤”活动,宣传新乡贤的事迹。三是借力“文艺载体传新风”,在永安广场“红歌会”“耀水大舞台”中融入文明元素,编排移风易俗主题小品、快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作者为耀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下一篇:照金美景引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