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采访中国足球这些年,记者一直在寻找如曲格平这样的球员。寻找他们,是想为百端待举的中国足球,探寻另一种可能。
若不是大连球迷,或许很少有人认识曲格平。
这个20岁的年轻人,一边在职业俱乐部接受专业训练,多次入选各级青少年国家队,并已完成职业联赛首秀;一边沿着正常路径升学,常年保持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大学计算机系。
记者第一次听说他的故事,是2024年6月的渭南国际足球邀请赛。那次比赛,U19国青队2:0击败韩国队夺得冠军。赛后不久,一位国青队负责人与记者闲聊时提到:“这届国青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队里有好几位大学生球员。特别是曲格平,他是通过高考考入吉林大学计算机系的。”
“他能直接用英语和外教沟通,不需要翻译。作为后腰,主教练久尔杰维奇常夸他,认为他拥有成为顶级球员的球商。”该负责人对他赞不绝口。
听到这时,记者心里一动。
多年采访中国足球青训,“12岁退役”现象屡见不鲜。球员一旦进入专业青训体系,往往意味着脱离常规学校教育。然而,青训球员最终能走上职业道路的也不过三成,其余人不得不另谋出路,却因基础教育缺失而举步维艰。这一困境导致许多有天赋的小球员在小升初阶段就过早放弃足球。
这既是我国运动员普遍面临的学训矛盾缩影,体教“两张皮”依然存在;也与足球作为集体项目的特点有关——球员要成才,必须长期集中参加高水平训练和比赛。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足坛,能真正兼顾学业与足球的球员都凤毛麟角。
不同的是,在足球发达地区,人们更能接受足球的高淘汰率与不确定性,愿意为此一搏。而大多数中国家长,不敢用孩子的未来去赌那30%的概率。
正因如此,曲格平的成长轨迹才显得如此特别。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2015年,十岁的曲格平进入职业俱乐部梯队。同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校园足球发展迎来契机,体教融合开始推进。像他这样的球员,或许正是观察这十年中国足球体教融合实践的一个窗口。
记者和队伍约好,原计划在2024年11月的“熊猫杯”对他进行专访。然而赛事前夕,传来他重伤的消息——胫骨骨折、脚踝韧带断裂。曲格平因此错过U20亚洲杯,这一年完全从职业赛场上消失。后来有过他因伤退役、回归校园的传闻,采访计划也就此搁置。
直到今年11月的全运会,辽宁队大名单上,曲格平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终于,记者完成了这场迟来的对话。
刚成年的曲格平,脸上还带着青春痘的痕迹。他十分健谈,两个小时几乎不曾停歇,话里还时不时蹦出成语:“聚沙成塔”“左右为难”“一通百通”……或许因为经历特殊,言语间有种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他的故事里,记者看到了热爱、纠结、煎熬、坚持,以及属于新一代年轻人的勇气——敢于打破固有观念,为梦想勇敢尝试;记者还能看到不断深化的改革正在悄然改变教育者的观念,那些愿意为曲格平调课补课的老师们,给了这份勇气落地生根的机会。
更令人欣喜的是,曲格平并非孤例。与他同龄的张瑷晖始终在校园足球体系中成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才转入职业队,如今已是中超浙江队主力,并入选U22国家队。张瑷晖也参加了本届全运会。
体教融合的种子,正在不同的土壤里努力发芽。
其实讲述他们的故事,绝不是要宣扬读大学是每个运动员的必经之路,也不是认为有了会读书的球员,中国足球就能振兴。
这些故事真正的意义,在于探索中国足球的另一种可能——原来不必在12岁就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原来还可以再坚持一下,给梦想一个机会。
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发展总会伴随新的矛盾。现阶段大学的足球联赛水平,尚无法与职业体系顺畅衔接,这些新兴的大学生球员要想延续足球梦想,仍需要在职业队训练比赛;而职业足球的特殊性,又让他们很难像个人项目运动员那样满足全日制大学生的在校要求。
如果他们最终不得不因此放弃学业或职业生涯,那么多年的坚持,似乎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
值得高兴的是,张瑷晖争取到了北航的政策支持:六年内完成学业,保留学籍、延迟毕业,这成为他兼顾学业与职业的关键转折;而曲格平仍在等待转机——毕竟同时学好计算机和踢好职业足球,确实罕有先例。他希望在两条路上都走下去。
采访尾声,记者感慨于曲格平的成熟。他却说:“其实少年老成也不好。我也想过得简单、快乐些,但总会想很多。当预感到不想发生的事情将要发生,自己又无力改变,就会很难受。”
记者安慰他,无论结果如何,他的勇气都弥足珍贵。曲格平认真地回应:“谢谢您没有把这说成好高骛远或年少轻狂。这说明,它真的有可能实现。”
这当然有可能实现。记者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心怀羡慕的“大人”,愿意和他一起,守护这份勇气。
来源:新华社
作者: 肖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