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近日,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上,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正式发布《长江文化蓝皮书: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作为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市社科联(院)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共建的新型智库,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逐步构建起跨区域、跨学科的研究网络,连续三年发布该系列蓝皮书。蓝皮书显示,过去一年来,在社会各界关注和推动下,长江文化文艺创作、学术研究和传播领域均呈现一些新趋势。
长江主题文艺创作正向“项目化”“精品化”转型
2024年以来,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政策引领下,国家、省、市三级联动,共同推动长江主题文艺创作向“项目化”“精品化”转型。
国家层面,通过完善文艺创作生产机制,利用艺术基金扶持和重大文艺创作工程统筹,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创作合力。202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风正一帆悬”创作实践活动、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创作等规模化采风创作项目相继落地,不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更推动了长江主题文艺创作的精品化、专业化发展。
省市层面,各地积极搭建创作平台,聚焦地域特色,深耕长江文化题材,推出了重庆奉节美术名家采风、九江“长江文化十大篇章”创作等各类文艺研讨会和采风活动,让创作扎根具体文化场景。
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长江为题材,创作了长篇文化散文《滚滚长江》、纪录片《因为长江》、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长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等一大批反映新时代长江风貌的文艺作品,涵盖文学、美术、舞台、影视等领域。
蓝皮书也指出,长江文艺创作仍存在区域不平衡和体裁覆盖不全等问题。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戴珩研究建议,未来需树立“大长江文化”观念,加强联动协作,整合全流域资源,强化规划扶持与传播推广,让民众更广泛参与创作。
长江文化学术研究呈现跨学科交叉融合特征
蓝皮书显示,2024-2025年,关于长江文化的学术研究呈现出“核心区域集聚、跨学科渗透、核心议题导向”的鲜明特征,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学理支撑。
从研究主体看,武汉、北京、南京成为核心阵地,高校与社科机构是主力军。从学科维度看,文化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考古学等成为核心领域,同时向经济体制改革、文旅融合、数字技术等领域延伸,呈现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图谱分析揭示,当前研究聚焦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等议题,长江文化研究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以及“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三大类。研究生态方面,学术合作呈现出多元态势,部分学者已构建起稳定的合作网络,通过团队协作推动研究纵深发展。
各类学术研讨会和出版物的涌现为长江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和传播渠道。2024年至今,武汉、南京、十堰、扬州等多地纷纷开展了有关长江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主题涵盖“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数字文明时代与长江文化”等多个方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副院长、教授周锦研究认为,长江文化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一维度,建议打破学科与地域壁垒,推动与其他优秀文化协同发展,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长江文化传播格局已形成
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际传播的独特价值。蓝皮书对舆情大数据的词云分析显示,2024年以来,国内网络空间涉及长江文化的传播信息主要关注长江文化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截至今年6月,长江文化在公共舆论场的声量超17.18亿。
在各级媒体推动下,长江文化已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传播格局。中央媒体发挥“主流引领”作用,传播沿线城市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态实践。省市媒体强化“本土深耕”和“跨区联动”,如长江沿线13省市主流媒体联合开展“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报道,从文物、非遗、诗歌等7个维度挖掘地域故事。社交媒体上的多元互动也进一步扩大了长江文化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国际传播方面,湖北联动13省市开展“世界长江、中国春节”活动,以“团年饭”为载体展示羌藏、巴蜀、吴越等文化,全网点击量超300万;南京在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期间举办“世界水论坛特别对话会”,让长江文化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副主任吴琼认为,深入、系统的智库研究是推动长江文化实现高效、精准和可持续传播的基石。建议通过跨学科的协同研究,进一步梳理从长江地域文化到水运、商贸、民俗等文化形态的多元价值体系,为文化传播注入更多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余伟婷)
编辑:郭洲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