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我今天‘当’了老师,知道教书育人的意义”“消防员要勇敢,还要团结”……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流露出孩子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近日,位于伊金霍洛旗的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一年级学生走进青少年职业体验馆,通过沉浸体验、互动问答、情景课堂等形式,亲身感受多种职业角色,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伊金霍洛旗第五小学举行“暖城小脚丫向美家乡行”行走的思政课。组图均为受访者供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从职业体验到传统文化学习,从加强“四史”教育到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内到家门口……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立足地区实际,推行“思享伊旗”大思政课建设,构建起多维体系,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更加有机融入社会肌理。
近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伊金霍洛旗,探访当地“大思政课”如何实现“大内涵”。
构建“大格局”:从“学校主导”到“社会协同”
“‘法’字在古代写作‘灋’,由水、去、廌组成。‘水’象征执法要公正如水,‘廌’是传说中能辨别曲直的神兽,‘去’表示去除不公。”在伊金霍洛旗检察院法治教育展厅内,检察官正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分校60多名学生讲解“法”字所蕴含的公平与正义。
当天,该校初二年级学生走进检察院,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思政课。检察官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内容,还介绍了如何识别和防范诈骗等内容。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分校学生参观伊金霍洛旗检察院法治教育展厅。该校德育处主任崔建明介绍,除了走进检察院,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市美术馆等地,多角度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
“与社会各界对接很顺畅,他们听到学校有参观学习的需求后都非常热情,这正是今年旗里开展‘思享伊旗’工作带来的成效。”崔建明说。对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大队辅导员刘帅深有同感。
今年3月“中国水周”期间,学校组织师生走进伊金霍洛旗上善供水公司和蒙苏园区供水公司,体悟“一滴水的奇幻漂流”。学生参观了智慧水务控制中心,了解水管中的科技元素,还学习了矿井废水如何经过层层净化变成自来水的过程。
“恰逢‘中国水周’,我们希望能给孩子上一堂特别的思政课,于是联系了供水公司,对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刘帅表示。
“大思政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超越单一主体的教育局限,构建多元协同、全面融合的教育生态。今年以来,伊金霍洛旗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15分钟思政圈”;组织专家及家长分享育人经验,搭建家校联动沟通桥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实施“伊金霍洛·思政青苗”行动,组织师生走进各类展陈场馆,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心坎……不断构建起的多维教育体系大格局,正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壁垒,推动从“学校主导”到“全域协同”的转变。
融入“大领域”:从“单一”到“多元”
“没想到学校的迎新活动这么有特点,科技感十足。”一位一年级新生家长看着伊金霍洛旗第五小学的迎新现场感慨道。
今年8月31日,第五小学迎来200余名一年级新生。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同时缓解孩子上学的紧张情绪,迎新活动融入了大量科技元素。
这是伊金霍洛旗第五小学2025年上半年科技节现场。在报到区域,当地网红机器人“大楞哥”和机器狗伙伴成为全场焦点。它们不仅能主动向新生挥手点头问候、用亲切语音致欢迎词,还能依托搭载的智能语音系统为新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科技体验区,十几项互动体验项目营造出浓厚的科技氛围。手摇发电机展示电能的产生与转化,磁力传动摆揭示神秘的磁场力量,翻转的镜像装置带来视觉上的惊喜。学生们围在讲解志愿者身边,仔细聆听科学原理,动手操作实验装置,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中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真实体验。不少新生感叹:“太奇妙了,我现在特别期待新学期的科学课!”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教育乡村行”科技特色校,第五小学近年来积极将科技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每年举办科技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通过VR体验、AI互动实验、环保材料创意展示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建设“梦想+科技馆”、航空航天中心、昆虫基地等特色实验室,并设计100个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
这是伊金霍洛旗第五小学2025年上半年科技节现场。第五小学的“思政+科技”探索是伊金霍洛旗推动思政教育融入“大领域”的缩影。当地还推动“思政+文化”,组织学生和干部职工走进郡王府、成吉思汗陵等场所,筑牢认同根基;将课堂搬到阿镇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以“思政+生态”让学生和公众在一线感受防沙治沙、环境整治的成果……
今年以来,伊金霍洛旗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推动其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广泛融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依托“大载体”:从“传统形式”到“创新体系”
窗花剪出高铁飞驰的样式、筷子拼接成航母的形态、纸箱做成歼-20模型……近日,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开展“我为祖国献礼”手工制作实践作业展。百余件学生作品集中亮相,饱含创意与对祖国的深情。
初一学生耿子尧用五谷绘制了一幅“中国地图”的画作。“黑米部分代表东北平原,黄米是黄土高原……”他表示,这次活动既有趣又锻炼动手能力,也让他有机会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活动不单单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更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把课本里的‘民族精神’等概念,转化为具体认知和情感认同。”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副校长王照国介绍。
“我们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次与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中学开展联谊活动,在交流中感悟民族文化,将民族团结深深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王照国说。
和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一样,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也在探索创新思政课的形式。近日,学校结合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主题,将食堂设为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帮厨工作,亲身体验后勤劳动的辛苦。同时,设立“光盘小达人”表扬卡激励机制,学生通过“光盘”可累积兑换奖励。10月13日至17日,全校1000多名学生厨余垃圾累计仅十四五斤。
“山水寻迹·思政润心”2025年伊金霍洛旗“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示范活动。
在伊金霍洛旗,创新思政课载体的故事层出不穷。学校充分利用旗内丰富的场馆资源,开展“档案馆里的思政课”“园林里的思政课”等特色活动;举办课本剧表演大赛,让学生们在演绎《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等课文的过程中深化爱国主义认识。今年以来,当地创新构建“六大课堂体系”——领航思想汇、铸魂育人思政课、舞台上的思政课、家门口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网络思政课,通过艺术、实践、网络等多种载体,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
面向“大受众”:从“少数”到“大多数”
过去,提起思政教育,人们往往只想到课堂、报告厅。而在伊金霍洛旗,一场深刻而温暖的变革正在发生——
“公共场所讲文明,遵守秩序要让人。促进和谐讲文明,一举一动记在心。文明城市讲文明,团结一致向前进。”这几天,阿勒腾席热镇文澜社区的居民高美保正在完善自己“讲文明树新风”的快板作品,期待早日在社区巡回表演。高美保说,自己今年79岁,退休后发现社区平时的理论与政策宣讲形式不够丰富,于是便萌发了用快板宣传的念头。
社区对此大力支持。社区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刘俊芬表示,社区不仅提供表演场地,还帮助老人一遍遍修改稿件,确保押韵、上口、突出主题。
近日,文澜社区举办了一场“宣讲+文艺”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马头琴齐奏《赛马》、三弦齐奏《礼物献给党》、鄂尔多斯民歌联奏《小黄马》等节目精彩纷呈,充分展现地方文化,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伊金霍洛旗文澜社区“宣讲+文艺”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
在“微宣讲”环节,志愿者运用方言,结合真实案例,围绕反诈知识展开生动讲解。高美保也登台,带来他的快板表演。活动现场还设有“文明实践体验区”,提供义剪、政策宣传、趣味体验等便民服务。
这一活动是伊金霍洛旗推动理论宣讲“活起来”的创新举措。2025年,伊金霍洛旗以民族歌舞融合党的政策宣讲,开展送演出活动272场,深入全旗各镇、村和社区,惠及农牧民9.3万人次。节目通过舞蹈、小品等形式,将政策精神融入文艺表演中,让群众在欣赏中领会内涵。
作为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代表,今年6月,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走进苏布尔嘎嘎查,为村民带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苏布尔嘎嘎查坐落于苏布尔嘎镇西北,共有170多户农牧民安居于此。原生态呼麦《骏马颂》、轻盈欢快的《酒盅舞》、悠扬动听的独唱《鄂尔多斯恋》等节目轮番上演,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舞姿诉说着草原的故事。
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不断创新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将优质文艺作品送到牧区农牧民的家门口,开展“思政+文艺”融合教育。今年以来,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6场,惠及官兵、教职工、学生及其他群众17.2万人次。
除了把思政课送入千家万户,许多社区还依托自身资源,打破理论学习的时空限制。走进阿勒腾席热镇新北社区“海霞工作室”,女工们一边缝制衣服,一边讨论时事新闻。
阿勒腾席热镇新北社区“海霞工作室”,女工们一边缝制衣服,一边讨论时事新闻。
“海霞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7月,是社区首家为转移农牧民提供家门口就业的工坊。社区党支部书记刘虹介绍:“我们提供场地和技能培训,并与针织厂签订订单协议,确保产品有稳定销路。”
这里不仅解决转移农牧民的就业问题,也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讲阵地。“我们定期组织‘车间里的文明实践课’,引导女工认识到一针一线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刘虹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思政教育打破了时空壁垒,在日常工作中便能进行。”
阿勒腾席热镇共有14个类似的“家门口”社区工坊,构建起政策咨询、理论宣传、技能培训、心理关怀等多功能服务体系。在这里,乡音土话也能讲解方针,“小故事”也能传递“大道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思政教育的触角正从传统阵地延伸至街头巷尾,“家门口的思政课”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少数”到“大多数”的转变。
“‘思享伊旗’是一次系统性、集成性的创新,是大思政课的有益探索,核心在于推动思政教育从‘零散化’到‘体系化’、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学校主导’到‘全域协同’的转变。”伊金霍洛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郝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思政+”融合模式,强化数字赋能与智慧思政,聚焦青少年培养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大思政课”的“大”文章。(记者邱犇)
上一篇:日本曾制定3套夺岛方案,细节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