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区、武陵山深处,曾经的一个个贫困堡垒,正被打造为乡村振兴的样板。
曾经,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紫云、纳雍、威宁、赫章、沿河、榕江、从江、晴隆、望谟退出贫困县序列。五年来,这些曾经的贫困地区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绘就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贫困山区的发展新貌
贵州黔西,高速公路和通村公路旁的民居与绿树、田垄相映成景五年奋斗,曾经贫困的山区县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民生福祉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纳雍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8.61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位居毕节市第三位。
紫云自治县在2024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的目标,从此跻身贵州省百亿县区。
从江县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1.01亿元,同比增长5.9%。
赫章县曾因“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土法炼锌成为贵州乡镇企业的“明星”,却也因重金属污染沦为“生态重症区”。二十余年里,赫章从关停污染企业到培育绿色产业,完成了从“黑色GDP”到“绿色经济”的华丽转身。
正是这样的转型决心,为贵州山区县发展特色产业开辟了新路径。
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
纳雍县引进电脑绣花机五年间,贵州脱贫县纷纷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纳雍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瞄准“六抓”主赛道,大力发展以煤电经济为主导的工业产业。2024年,该县生产原煤510万吨、供应电煤230万吨,火力发电量达96.55亿千瓦时,实现煤电产值53.48亿元,同比增长6.75%。
同时,纳雍县轻纺产业逐渐壮大,轻纺企业达14家,实现产值7.5亿元,培育轻纺产业工人4500人,晶煌制衣公司跃居全省制衣行业榜首。
威宁自治县系统擘画了2025年全县“六大产业体系”建设蓝图。以“2+2+2”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布局为主要支柱,威宁已引进龙头企业6家,累计完成投资超6.3亿元。
在五里岗工业园区,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里,自动化机械臂灵动精准地抓取电池片。“自2023年投产以来,我们累计投放了450万千瓦光伏组件,总产值超过36亿元。”公司生产负责人李富成说。
紫云自治县则成功建成百万千瓦级的新能源综合示范基地,年产值达2.44亿元。同时,该县持续推进“七彩粮仓”工程,“紫云红芯红薯”荣获2024年中国农业名片十大新锐品牌奖。
.......
绿色转型激活生态价值
赫章县林下天麻从“黑色冶炼”到“绿色发展”,2020年到2025年期间,赫章县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绿色蜕变。
过去困扰当地的空气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扭转,至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已高达99.7%。同时,通过持续的生态修复与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并稳定在60%以上,曾经历史遗留的铅锌废渣也得到了系统性治理,累计治理量达约321万立方米,从而让曾经的“黑色印记”被如今的绿水青山所取代。
在筑牢生态本底的基础上,赫章县大力培育的绿色农业产业也进入了丰收期,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截至2025年,以核桃、天麻、半夏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产业已形成庞大集群,总面积超过60万亩,年产值突破27亿元。这些不仅为赫章赢得了“中国核桃之乡”等金字招牌,更直接带动了农户增收,例如发展半夏种植的农户户均年纯收入即可超过万元,绿色经济切实惠及了广大百姓。
阿西里西大草原生态与农业的协同发展,最终为赫章县的文旅融合破局创造了绝佳条件。凭借得天独厚的清凉气候与经过修复的优美自然风光,赫章成功打造出“阿西里西”等旅游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晚上睡觉须盖被子,薄了还嫌冷!”8月中旬,在阿西里西大草原上,来自广东的谢银安一家已在草原住了3天,念叨着“再住几天才回广东”。
春天的沿河县沙子镇南庄村5万多亩李花竞相怒放而在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南庄村,村容村貌早已焕然一新,通畅的柏油路取代了往日泥泞,休闲文化广场成为村民活动新空间,绘就出一幅“人在画中游”的诗意画卷。
"每年收入超30万元"。南庄村一家农家乐餐馆老板黎刚感慨道,依托农家乐、民宿和空心李产业,让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南庄村果农冉茂江靠200多棵李树年赚6万元,冷链物流实现“夕发朝至”,每年上千吨李子乘电商翅膀飞往北上广深。
乡村振兴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空心李产业。当地将石漠化治理与特色种植深度融合,截至今年7月数据,沿河全县9.28万亩李园年产值达8.8亿元。
乡村振兴的贵州实践
2025“村BA”现场五年来,贵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
筑牢“防贫坝”,精准防返贫。两张“明白纸”,把防贫申报和帮扶政策明明白白地送到了群众手中。
2024年,贵州探索建立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大数据监测系统,全年累计识别81.4万人。
贵州还深化“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激活乡村内生动力。2021至2024年,全省累计新改建农村户厕84.7万户、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80%。
“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形成现象级传播。”志智”双扶推动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愁眉苦脸少了、欢声笑语多了。
记者:张鸿杰
一审:张鸿杰
二审:杨 霄
三审:李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