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粉笔勾勒赤水河的蜿蜒,紫、黄、橙、红四色粉笔画出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在天津大学的“网红”思政课上,思政课青年教师程斯宇经过近两小时的精雕细琢,一幅“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示意图逐渐呈现在黑板上。
这幅板书背后,是他查阅大量资料并多日练习的成果。当程斯宇第一次尝试在黑板上复原这场经典战役时,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个教学尝试会意外走红网络,“圈粉”无数。
“身陷重围之时,怯懦惊慌之徒,环顾四方皆绝路;勇武智谋之士,身处死地亦逢生。”程斯宇在“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专题课结尾写下的这句话,成为许多学生走出困境时的精神指引。如今,有学生把他讲的思政课称为“续命课”,特别是这堂“四渡赤水”专题课,不少学生慕名蹭课,甚至在下课后,学生们还会排起长队提问。
程斯宇觉得,思政课提供的不是标准、现成的答案,而是认识世界的“导航图”。“我希望学生们带着问题而来,带着思考离去。”他说。
一段历史与一群年轻人的共鸣
“假如你是当年的红军指挥员,面对重重围剿会如何抉择?假如你是红军的战斗员,又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跟着走’呢?”在“四渡赤水”专题课上,程斯宇的提问经常会让台下的大学生们陷入沉思。这门专题课,原本只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一个教学节段,却在程斯宇的精心打磨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内容之一。在他看来,这段历史不仅是精彩的军事传奇,更蕴含了丰富的战略智慧和革命精神。
“同学们,我们总强调红军的特长是机动作战,大家想没想过,这个机动性只是来自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双腿和脚板儿吗?不是啊!这个机动性,更来自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来自崇高的革命理想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每每讲到“理想信念”时,程斯宇总是慷慨激昂。为了这堂课,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准备了近两万字的讲稿,甚至还借鉴了不少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
为什么要采用手写板书的形式?程斯宇说,经过反复比较,他发现手绘板书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战略部署的每一个环节。“看似传统的教学方式,反而能成为吸引学生关注的一大亮点。”他说。
程斯宇选择手写板书的内容有3个标准:能激发兴趣的、需要逻辑推导的、值得深刻记忆的。“这是一门思政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讲述历史事实,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后的理论内涵和经验启示。”在他看来,好的思政课应该教会学生把具体的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中的智慧。
“紫石英”号事件是程斯宇这些年重点讲述的另一经典案例。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闯入长江前线水域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进行了炮击,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等列强“炮舰政策”在中国的终结。讲到这一事件时,程斯宇会引导学生将其与第一次鸦片战争进行对比:“同样是中英军队交锋,为何产生的结局截然不同?”随后,问题的答案便自然浮现——中国有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天津大学本科生姚金姊对此深有感触,她说:“这堂课让我明白,看起来强大的敌人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挑战面前失去勇气和智慧。”
“学生需要的是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认知历史的思路和逻辑,而不是简单的结论。”面对学校工科学生较多的特点,程斯宇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他告诉记者,工科学生更看重授课的逻辑,认同经过严密论证的结论,注意把握理论要点的现实启示意义。为此,他在每一章开头都会设计对比的两栏,左边是教材体系要点,右边是展现他理解与分析思路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如,在讲解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时,他会重点解读“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探索、创新历程中的曲折往复。
“‘实事求是’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经历曲折探索。四渡赤水路线图的迂回曲折,就足以让学生们看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不断调整,甚至是‘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的艰苦过程。”程斯宇说。
一种智慧对一代青春的启迪
一堂课的影响可以延伸多远?
“思政课要能够治疗不少年轻人存在的‘迷茫症’。”程斯宇对自己这门思政课的定位清晰而明确。在他看来,当下学生面临的信息环境复杂多元,他们更需要一个能够帮助厘清思想的认识框架。
“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但也正因如此,年轻人才更需要思政课的引导。”在程斯宇的课堂上,经常会讨论一些“现实之问”:为什么当代年轻人会感到累?如何看待“内卷”?如何看待“加班”?
程斯宇觉得,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年轻人对现实世界的真切感受,“思政课教师要敢于直面这些问题,而不是回避”。
“如果你们是当年为抢占金沙江渡口,30多个小时急行军100多公里山路的勇士之一,会期望后人在这种艰难创业基础上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接续奋斗呢?”程斯宇很善于将历史情境转化为现实思考。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他发现,工科学生的科研压力普遍很大,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真正指导他们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此时,他便会结合科学家的事迹、科技成就等贴近学生专业的内容,让思政课不再“高悬空中”。
尽管早已修完了这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但姚金姊仍然会特意腾出时间,到程斯宇的课堂上“蹭课”。姚金姊告诉记者,在接触这门思政课之前,自己曾一度陷入迷茫,“对未来方向感到困惑,不知道个人努力的意义何在”。但在整个学期的课程中,程斯宇通过“四渡赤水”等经典党史故事,巧妙地将历史智慧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困惑相对接。
姚金姊说:“个人价值的实现应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革命前辈的斗争精神不仅适用于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成长和科研攻关。”如今,这种认知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现在的她不仅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更在遇到困难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韧性。
在程斯宇的课堂上,被“点燃”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堂课结束后,学生可能会忘记具体的历史细节,但思考问题的方法会留下。”让程斯宇感到欣慰的是,一些毕业生与他保持联系,分享自己在工作中如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一位在科研机构工作的学生曾告诉他,当实验屡屡受挫时,自己突然想起课堂上听到的“处变不惊”的革命智慧,从而静心突破技术难关。
程斯宇说:“带着学生在历史的回响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也许就是一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最有力量的时刻之一。”
责任编辑:任冠青,李沛然
流程编辑:郭艳丽
原标题:程斯宇:手绘板书为青春画出人生“导航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