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老房子”也能改造成好房子
我省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重要内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城镇老旧小区和社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
仅2025年,全省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就达到588个,年底前将全面完成改造
“老百姓最关心的‘好房子’要解决什么问题,归纳叫‘6633’,其中第一个‘6’是有‘六不’,不霉、不堵、不漏、不吵、不裂、不臭,第二个‘6’是房子要有‘六防’,能防电、防火、防灾、防盗、防撞、防摔。两个‘3’,第一个‘3’是‘三省’,要省心、省地、省钱。第二个‘3’是‘三要’,要健康、要实用,还要有关怀。”
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同志近期对“好房子”作的一个形象阐述。
“老房子”也能改造成好房子。近年来,我省正在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其中一个发力点就在于,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重要内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以此全面提升城镇老旧小区和社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
仅2025年,全省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就达到588个。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近200个小区完成改造,年底前588个小区将全面完成改造。
小区怎么改,居民说了算
“小区改造前、改造中都征求了我们的意见,现在小区大变样,道路平坦了,路灯亮了,居民活动场所也有了!”日前,在芜湖市弋江区瑞东园小区,今年71岁的居民应建芜说,以前,他的孙子来时都会吵着到外面游乐场玩,现在一到周末,他们就来小区儿童活动区域玩耍,孩子很开心。
瑞东园小区于2004年建成,随着时间流逝,楼栋外立面斑驳脱落、停车位紧张等问题日益显现,居民生活备受困扰。
2024年,该小区被纳入芜湖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当时,大家听说小区要改造都特别激动,但很快就开始担心小区改造改不到大家心坎上。”应建芜说。
“小区怎么改造,居民们说了算。”瑞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宇说,他们按照“发现问题—快速响应—精准调节—跟踪反馈”的工作模式,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党委牵头成立街道部门、社区、物业公司、业委会以及施工方多方联动的“同心瑞东议事厅”平台,前前后后共收到并处理了80余条居民反映的问题。
如今的瑞东园小区,停车位整齐宽敞,曾经破损的道路已平整如新,路灯照明及监控安防系统也已更新。
据悉,2021年至2024年,芜湖市共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8个,改造建筑面积811.84万平方米,惠及81765户。2025年全市共计划改造75个小区,建筑面积269.7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6770户。争取到“十四五”末,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应改尽改。
滁州市琅琊区木材库小区改造时也充分听取了居民的意见。“改造过程中,我提议将40幢楼道两扇封闭窗改为推拉窗,这个建议被采纳实施后,既提升了消防安全系数,也方便了居民出入。”木材库小区40幢居民黄德武说。
木材库小区在改造过程中组建由街道、社区、住建、物业等多部门参与的改造专班,构建“党建+居民自治”工作机制,通过党员带头入户走访、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建议,让改造方向紧密贴合民生需求。
此外,木材库小区还聚焦安防设施薄弱、排水系统不畅、居住环境破败等痛点问题,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全方位改善小区环境,筑牢安全防线。如今,木材库小区已成功实现从“老旧破败”到“宜居舒适”的蜕变,也为琅琊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多方协同、因地制宜”的实践范例,成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标杆案例。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调动小区居民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积极性,鼓励居民全程参与改造方案的制定、项目竣工验收、后期管理服务等重要节点,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既美化“面子”,又做实“里子”
增设体育健身活动场地、接入智慧社区系统……“小区变化真大!以前,小区路面既窄又坑坑洼洼的,出行很不方便,停车位也很紧张,到处杂草丛生,改造后基础设施更健全了,小区环境不亚于一些新建小区。”芜湖市镜湖区弋江新生活小区居民励蓉说。
弋江新生活小区位于荆山街道,于2005年建成交付,随着小区“年龄”越来越大,基础设施逐渐老化,为满足居民需求,2024年8月,芜湖市相关部门开始对该小区进行改造。
“我们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对排水系统进行梳理,全力消除雨季内涝、倒灌等隐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接入智慧社区系统,同时结合小区历史文化传承,打造文化墙、文化长廊等工程,全面提升小区居民的舒适度。”芜湖市镜湖区荆山街道相关负责人李巍说,弋江新生活小区老年人居多,因此进行了一些适老化改造,如无障碍扶手及可折叠休憩凳等,保障小区居民活动空间的独立性与安全性。
弋江新生活小区是安徽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近些年,安徽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严把设计、施工、验收关口,重点实施管网更新、停车配套、加装电梯等“里子”工程,同步推进适老化、无障碍设施改造,推动构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周期监督体系。
合肥市瑶海区文明大院小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小区的阳台栏杆出现了破损和风化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对雨污管网、屋面防水、围墙、路灯、停车位等进行了改造升级,改造初期,我们首先进行了样板施工,以确保质量,改造过程中,我们很重视对住户阳台栏杆的拆除和更换,致力于解决居民的迫切问题。”合肥市瑶海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环境杂乱、停车位紧张,到外立面翻新、基础设施健全,一个个老旧小区“面子”“里子”齐改善,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探索长效机制,巩固改造成果
“我们小区是今年1月份改造完成的,后期维护管理中,我们一方面做好日常工作,比如清扫落叶、引导车辆有序停放等;另一方面也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做好相关服务。”马鞍山市雨山区平湖街道西苑社区党委书记张敏说。
近些年,马鞍山市立足自身实际,借鉴沪苏浙经验做法,创新施工模式,引入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全链条参与改造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环节,构建“双甲方+闭环管理”模式。对改造项目实行“双甲方”管理模式,由市级统筹调度,属地街道、社区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县区住建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整体谋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督促街道社区做好项目的全程管理,让改造后的小区能得到长效管理,解决老旧小区改造后谁来管的问题。
2021年至2024年,马鞍山市共改造363个老旧小区,共有15万多户居民受益,总投资约44.6亿元,增设停车位超过1.7万个,更新小区道路1019公里,拆除违建8487平方米。
这样的投入规模和受益面,充分体现出老旧小区改造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城市发展工程。
近些年,安徽将老旧小区改造与“皖美红色物业”建设紧密结合,创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鼓励通过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物业管理方式,推动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切实破解老旧小区改造痛点、难点问题。
天长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积极探索房屋养老金制度,推行房屋保险模式,针对老旧小区房屋可能面临的外墙脱落、渗漏、电梯故障等风险设计保险产品,为居民提供风险保障,引入专业化物业企业,对改造后小区进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升“造血”能力,保障老旧小区改造成果长效化,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据悉,自2016年天长市启动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来,累计实施5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156栋楼宇,惠及4598户居民,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关系居民切身利益,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城市更新、‘皖美红色物业’建设等行动,搭建高效实用的居民沟通议事平台,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居住需求。”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 本报记者 张彩莉